小巫代序:孩子并非你的杰作(3)

接下来,作者所阐述的犹太教里的“中庸”原则与“平衡观”,与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家长们领悟起来应该易如反掌。比如,作者劝告大家别强迫自己成为优异的父母,而是差不多够好就行了。“我看过不少父母太想成为完美的父母,想让每件事都正好适合自己的孩子,以至于失去了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过分操劳,在潜意识里有些愤慨,因而很难真心欣赏自己孩子令人惊喜的表现。……我对所有这些家长的建议是:要能容忍度过一些低质量的时间,对自己和子女减少几分过高的期望。别做任何规划,就让你的平凡无奇和家里的普通平常给孩子带去几分失望。放心跟孩子闲混并耐心等待后续的发展。努力成为‘够好的’父母,而不是卓越的父母。这可以让家中所有人轻松下来,而且还会意想不到地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这本书最奇特最独到的切入点,在于犹太教认为最神圣的地方,是自己的家,我们与孩子共同进餐的餐桌便是圣坛。这是最令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我最赞赏它的特色。作者用大量篇幅来说明两个道理:第一,“家务事是人生的基础课程”,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各种优秀品质具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通过让孩子做家务,我们想要让他们领会,这些琐事很可能就是伴随他们最久的财富,有助于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大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以及慈爱的父母。”第二,通过重视餐桌上的文化与遵守饮食教规,父母与孩子划清心理界限,让孩子练习选择和决定,让孩子对自己负责,并培养孩子的感恩和自律心。

这两个道理看似普通却非同寻常,大部分育儿书籍虽然也提倡,却并不如本书作者那样重视,同时大部分家长则往往忽略在这两个地方下功夫。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作者提倡的那样,把这两点做好,就能够解决育儿道路上的大部分问题。因为,做好这两点,对父母要求很高: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道理是靠父母做出来由孩子模仿的,而不是靠父母说教而由孩子执行的(重在行动而非说教);其次,要跟孩子划清界限,真正做到放心放手,不包办不干涉不唠叨,给孩子自由发挥(和犯错)的空间,让孩子成长。这要求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要坚持不懈,尤其是要克服内心想控制一切的冲动。

的确,就像所有优秀的育儿书籍所宣扬的那样,这本书并非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父母出谋划策,而是细致地列出父母都有什么需要认真思考和自我改进的地方;什么是我们习以为常却无济于事的看法与手段,什么是切实可行并富有积极意义的办法;面对孩子那些令我们反感的特质,换一个角度,将其视为最了不起的力量,甚至孩子身边令人头疼的调皮捣蛋鬼同学,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源泉。“养育子女有助于你自己培养起良好的人格,因为要改变他们坏的行为,很可能需要先改变你自己。”

很王婆地说,虽然这本书的理论根据是犹太教义,但它仍然让我一见如故,因为其中心思想与我自己写的书,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比如接纳孩子的天性、克服父母内心的恐惧、与孩子划清界限、敢于对孩子说“不”、训育孩子延迟满足并承担责任、父母以身作则、不要过度重视学业成就,等等,甚至作者推荐的一些书籍,也赫然摆在我的书柜里。当然,这并非证明我有多聪明,因为我自己写书,也不过是在向读者介绍前辈专家们的思想。还是我经常发的那句感叹:真正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好的教育理念,必定殊途同归。

而且,按照这本书透露的信息,犹太民族杰出人才层出不穷,并非他们急功近利逼迫孩子从小早早开发智力、玩命学习的结果,他们没有抱持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秘诀,而是真心接纳孩子的天性、耐心等待孩子按照自然规律成长起来。

现代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感到不知所措,原因之一是孩子现在成长的环境瞬息万变,与我们当年的成长环境相去甚远。“我们正期望孩子在更小的年纪就能无所不通。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家长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不确定性正以比之前更快的速度向我们袭来。”

的确,父母们的焦虑不无道理。针对这一点,本书作者说的,恰恰是我一遍又一遍对身边的父母们所重申的--“我们努力想为子女迎接未来做好准备,但是我们的努力受制于自己想象力的局限性……把孩子变成极具竞争力的通才来为这个新世界‘做准备’是没用的,因为我们预料不到他们在今后二十年所需要的技能。唯一可以确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特质,例如诚实、毅力、应变力、乐观和同情心。千百年来,人类的这些特质始终会令人受益。”

真真是一语中的,令人拍案叫绝。亲爱的读者朋友,我相信你也会跟我一样,从这本书里汲取到很多宝贵的思想和方法。

(小巫,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著名家庭教育专家,中央电视台多项节目的长期嘉宾,在《父母世界》杂志和《心理月刊》网站主持育儿专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等畅销书,是中西育儿新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的斯波克博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