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孩子的睿智父亲 不抱孩子的睿智父亲
2009年10月底的一个艳阳天,我、太太和一个老友坐在家乡杭州千岛湖畔的一间茶室里。我和太太津津有味地品着翠绿如玉的千岛银针茶,老友则一边聊家常一边诉说着自己的苦衷,核心意思是她7 岁的儿子云云实在太调皮捣蛋了,不好管教。
老友正说着,云云就从桌子下爬到我腿上,把我吓一跳后,又爬回自己妈妈所坐的沙发,接着又从沙发跳到地上。我们几个好久没见面的大人聊得正在兴头上,云云又把自己妈妈连拉带扯地拽去广场上给他买礼物了。临走时,老友无奈地对我说了一句:“我实在管不了他的话,就只能把他送到少林寺了。”
我对老友说:“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就像养盆景一样,是一种艺术,不修剪不行,不蟠扎造型不行,矫枉过正也不行。现在手里正在翻译《放下孩子--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对你、对我都会挺有启发的,出版后马上送你看。”
送走老友和云云,返回茶室坐定,太太有感而发地问我:“谈起家教之道,你恨你爸爸吗,你爸爸从小管你特别凶,不听话的时候打你绝不会手下留情。”
“你这个问题很尖锐,答案不仅是否定的,我还很感谢爸爸的严格要求。玉不琢,不成器,只要我内化得好,效果还是好的。”我回答道。
改变我对父亲严格家教方式看法的是七年前出现在韩国首尔的一个画面。当时我参加一个大学生交流访问项目在韩国学习,有一天和同学去公园,回程途中发现一个四五岁的女孩蹲在地上号啕大哭,站在一旁的大人嘴里叽里咕噜地在说着什么,但就是不去抱她、安慰她。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我们的脚步也都停住了,觉得这位看似父亲模样的男人怎么这么狠心。在中国,这种情况是少见的,孩子在公园摔倒了,哭心肝、哭宝贝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和爷爷奶奶。出于不解,我遂问身边的韩国朋友。
韩国朋友说:“这个父亲在说,你越是哭哭啼啼的,我越不抱你,你已经是这么大的人,应该坚强地自己走上斜坡去公园,你要学会自立。”
这番话让我醍醐灌顶。换位思考,这位韩国父亲何尝不心疼自己女儿会哭坏了嗓子呢?但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前瞻性智慧指导着这位父亲要硬下心肠、板起面孔。难怪几位韩国朋友都跟我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我们很多韩国人都像我们的国花木槿花一样,坚韧无比,生机勃勃。”我想这和很多韩国家庭的教育理念大有关系。
记得读初中时看过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父母是睿智的。”我就是从首尔的那一天起,真正发现自己父亲从小的严格家训是睿智的:让我从五岁坚持用毛笔小楷写日记换来的是我现在一手工整的字迹,用这手毛笔字我交了很多中外朋友;从小做完作业才能吃饭的要求换回的是我至今做事有计划、一丝不苟的习惯,当我面对多重压力的时候,这种思维习惯让我临危不乱;父亲要求我去别人家必须拿礼物的家训让我至今养成了尊重别人、体贴别人的思维惯性,一些朋友说和我交友就是看重了我这一点;从小做家务活的经历让我打心底尊重每一位送奶工、公交车司机等最普通的劳动者,我曾经走了北京七八个城区,和几十位公厕保洁员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