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917年革命(3)

布尔什维克党人采取的纲领似乎适合于绝大部分觉醒的革命人民的需要。列宁把它归纳为四点: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在抽象问题上,列宁虽是一个恪守信条的人物,但又是一个灵活和大胆的策略家。他的1917年纲领,与其说是考虑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如说是根据俄国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当时最需要的是以“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许诺把士兵、农民和工人争取过来。布尔什维克利用这个纲领,依靠渗透行动和议会策略,依靠作为政治预言家的准确性--识破了科尔尼洛夫的反革命阴谋,并且揭露了中派自由主义者支持反革命阴谋的倾向--在彼得格勒和全国苏维埃中赢得了多数。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制服克伦斯基,列宁先发制人地在立宪会议即将召开之前,提出了“全部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克伦斯基为了扩大他的统治基础,迫不及待地在立宪会议召开之前,就召集了一个有各党派、工会和自治局代表参加的预备议会。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抵制了这次预备议会,而另外召开一个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列宁当时断定,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布尔什维克内部产生了分歧。列宁得到托洛茨基、斯大林和党中央委员会多数的支持。彼得格勒的卫戍部队决定支持布尔什维克掌握的苏维埃。1917年11月6日夜间到7日清晨,布尔什维克占领了城里的电话局、火车站和发电厂。一艘军舰掉转炮口对准冬宫--克伦斯基的政府所在地。克伦斯基政府几乎找不到什么人来保卫它。苏维埃代表大会仓促召开,大会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并任命以列宁为首脑的人民委员会来取代它。托洛茨基被任命为外交事务人民委员,斯大林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克伦斯基逃走了。他后来到了美国,在那里居留到1970年逝世。

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两个决议案。第一个决议要求各交战国政府通过谈判,缔结一个不割地、不赔款的“正义民主和约”;第二个决议是立即无偿地没收“全部地主的财产”。虽然布尔什维克决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他们懂得俄国农民的重要性,把属于大地产者的数百万亩土地没收分给农民。这成为新政权得到支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政权简直无法维持下去。

布尔什维克革命或11月革命就是这样完成的。①但长期酝酿的立宪会议仍然有待举行。1918年1月,立宪会议召开了。3600万人参加了投票,其中有900万人选举布尔什维克的代表。这就表明近一年前由一小批流亡者提出的布尔什维克纲领已获得群众的广泛赞同。然而,农村的民粹派、土著俄罗斯人和倾向农民的社会革命党人等共2100万人投了克伦斯基的社会革命党的票。因此,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于是,在立宪会议开会的第二天,人民委员会派去的武装水兵干脆把会议厅包围起来,并把立宪会议强行解散。立宪会议的解散是对多数派统治的明显否定,而肯定了“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通过布尔什维克来行使权力。无产阶级专政终于建立起来了。两个月后,即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改名为共产党。

新政权:内战,1918-1922年

就在这几个月间,共产党人(布尔什维克)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把波罗的海地区、波兰和乌克兰割让给德国。俄国沙皇两个世纪以来对这些地区的占领就这样被放弃了。自从彼得大帝以来,俄国的边界从来没有像当时距离中欧那么远。但对列宁来说,这没有什么关系。列宁确信,他在俄国刚刚经历的事变,不过是世界动乱的序幕。战争在西方仍然激烈地进行着,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全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或马克思主义革命,德意志帝国将因而毁灭;波兰人、乌克兰人和其他国家人民可能像德国人本身一样,不久将会成为自由的、社会主义的人民。总之,列宁抓住了给人民以和平这一关键,就取得了足够的支持去推翻克伦斯基政府;而克伦斯基却对这样一个深得民心的和平要求耽搁得太久了,他在等待英国和法国解除俄国承担的协约国条约的义务。但是,真正的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这个国家立即陷入了内战之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