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萨拉热窝危机与大战的爆发(2)

仅仅叙述连续不断的危机,并不能阐明为什么由于一个帝国要人被谋杀,欧洲几个主要的国家便在几天内都陷入战争之中。在一般的较明显的原因中,值得强调的有同盟体系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欧洲分裂成为两个武装阵营。此后,每一个事件都倾向于成为两个阵营之间实力的较量。一个特定的民族事件,如德国对摩洛哥的干涉,或者弗朗西斯·费迪南的遇刺,已经无法由当事方在自身范围内解决。不管具体事件如何,两个阵营中的一个注定要增加或减少影响,从而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或许极其重大的事件中增加或减少影响。多个国家都感到,无论在什么具体问题上,都需要站在盟友一边。这是因为,大家都处于战争恐怖下面,而在未来难以预料的战争中,同盟将是必需的。

德国人抱怨所受法俄“包围”之苦。他们担心有朝一日会被迫面临两线作战,因而甚至愿意接受一场欧洲规模的战争,打破威胁他们的协约国的“包围圈”。他们不得不去支持他们的盟国--奥匈帝国,后者因此能够把它的支持待价而沽。法国害怕未来与德国的战争,因为德国在40年来已在人口与工业实力方面远远超过了它。他们不得已而依赖其盟国俄国。这样,俄国便能迫使法国按照俄国的愿望作出让步。至于俄国和奥地利,两者都属于摇摇欲坠的帝国。特别是在1900年以后,沙皇政府深受国内革命派思想宣传的损害,哈布斯堡帝国则遭受着长期的民族主义宣传的损害,两个帝国的政府当局都陷于绝望状态。就像塞尔维亚人一样,他们没多少东西会丧失,因而也就满不在乎。1914年,是俄国首先将法国,然后又将英国拖入了战争;而将德国拖入战争的则是奥地利。依此看来,1914年的悲剧就是,在欧洲政治破产的国度里发生的动荡不安和民族主义冲突,通过同盟体系将那些更先进的国家自动拖向毁灭。

德意志帝国也面临着国内的危机。1912年,社会民主党人在帝国议会里成为最大的政党。他们中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反军国主义和反战的。但是德意志帝国政府并不承认要向议会里的大多数代表负责。决定帝国政策的是顽固守旧的上层阶级,其中陆军和海军的势力(如今又有了新兴的企业界的支持)是非常强大的;甚至温和派和自由派都具有要使德国成为与其他列强一样的世界强国的野心。统治集团面对国内的困境,感觉到它们的地位已经受到社会民主党人的破坏,因而可能更倾向于将战争看作是摆脱困境的出路。虽然在1914年德国的敌人普遍这样认为“德国首先发动战争”的这种说法并不确切,但是必须承认,德国的政策若干年来一直是相当专横、傲慢、狡猾和顽固的。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欧洲未能同化在1870年后出现的统一的工业化德国,因而德国在较晚的时候企图获得世界强国的席位,这就是战争爆发的长期的和基本的原因。

同盟制度的存在仅仅是巨大困境的征兆。简言之,世界上既有一种世界性的经济,同时也有一种由相互竞争的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无政府体系。从经济上看,现今欧洲每一个民族都需要与整个世界发生经常的接触。在某种程度上,每个民族都是有依赖性的和不安全的。工业国家特别脆弱,因为它们要依赖原料和食物的进口,而以出口商品、各种公共设施和资本作交换。无论如何,从来不存在一个世界性的国家去维持世界体系的治安,以保证在各种条件下所有的国家都来参与世界经济活动。每个国家都必须照顾自身的需要。这样,就发生了激烈的帝国主义争夺。每一个大国都企图为本身利益而将世界体系的一部分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于是也就出现了对同盟国和约束性同盟条约的寻求。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来,在无政府主义的世界上(而且看来可能一直这样下去),这些同盟条约,是每个国家企图借以支持本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并且可以保证自己不受孤立,不被征服,不去屈从他人的意志,同时在利用世界商品的竞争性的斗争中,还有获得某些成功的希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