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15)

温馨提醒

要给孩子机会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如延迟满足,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平静地等待,适当地给予感情,唤醒孩子的情绪生命。

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丰富的工作材料,跟孩子一起工作,使孩子发现工作的乐趣,并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工作材料。

反思是否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太周到,使孩子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自由。

3-6 远疏近亲是没有安全感吗

我的女儿一岁八个月了,我是在她一岁零三个月的时候重新开始工作的。我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我全职在家的时候,她看见我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可是爸爸要回家了,她就特别高兴,扑上去要抱啊,笑啊什么的,家里来了别的客人也是同样的。

我上班之后由外婆一个人带她,她对我就特别亲了,尤其是国庆七天,每天都“黏”在我身上,一步都不肯自己走,对外婆变得格外“反感”,外婆甚至不能靠近她,一靠近就说“外婆走开,不要外婆”;可是妈妈抱着她和外婆到人多的地方去,她会随时注意外婆是不是在身边,只要一个错眼不见了,就会立刻问“外婆呢?”

最近,我发现我回家的时候,她如果正在院子里玩儿,看见了我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不像原来,跌跌撞撞的扑着就过来了,我心里好失落啊!对周围的人,小区的保安叔叔,旁边小商店的阿姨,她都特别熟悉了,也是理都不愿意理人家。看见人家把手伸过来想抱她,马上就说“不要,不愿意”,而对外面不认识的阿姨,她却很热情,追着人家喊“阿姨阿姨”。

这是什么原因呢?她的安全感构建得到底好不好呢?

答 孩子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多见的,但只要孩子没有情绪问题就不用过多在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密码,他们会坚守自己的这种方式绝不放弃。大多数孩子都会对熟悉环境中的新鲜事物很感兴趣,这一现象多见于对物体,很少对人。由于对人有来自对母亲的印刻现象,因此孩子会排斥陌生人。

看案例中的孩子应该是把对物的探索模式用在了对人上,当母亲在身边时她才接纳别人。我们看到只要她认为环境是安全的就会去探索别的内容,能投入地工作就说明她认为是安全的,她没有放弃工作去重复获取关怀。

这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没有问题。案例中的情况应该是一种好的现象,这个孩子也应该是一个安全感很好的孩子。

3-7 宝宝一点都不黏我,好不好

早上上班,我一直坚持和已经一岁半的宝宝“再见”,跟她说“妈妈下班就回来陪宝宝玩”。刚开始时宝宝看到我离开虽然闹一闹,但很快会平静下来,后来就不哭闹了,看我换好工作服,就知道我又要去上班了,有时就静静地看着我,有时还会笑嘻嘻地和我再见。可是我下班回来,别的小孩看到自己的妈妈,都叫着妈妈高高兴兴地扑过来,而我的宝宝有时对我没反应,而最近则是老远看到我笑嘻嘻的,然后扭头就跑,我只好一路追上去,惹得我同事都笑我。我也不明白宝宝是在跟我玩儿呢还是亲子依恋关系没建立好。倒是爸爸开车回家,宝宝就会一路追着车叫“爸爸、爸爸”的。还有,下班回来,我陪着宝宝在院子里玩,宝宝会要保姆抱,而不会找我抱。是不是我和宝宝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够好呀?

答 一般孩子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么大的孩子正是对依恋对象强烈依恋的时期。出现案例中的情况可能有几种原因:一、母亲身上散发出不愉快信息。母亲近期大哭大闹过,使孩子感受到母亲的痛苦后孩子自己也会感到痛苦,为了不使自己痛苦,孩子会远离母亲。二、孩子为了不再遭受与母亲分离的痛苦,自动远离母亲。换一种说法就是,孩子把母亲作为分离痛苦的标志,为了避免痛苦就不敢靠近痛苦标志。由于本案例信息不足,无法进一步去判断,仅借此案例提醒读者注意这类情况。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可以试着重新建立正常关系。

温馨提醒

对孩子进行游戏倾听,孩子需要抱时再抱她,不需要抱时跟孩子快乐互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