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13)

答 孩子一岁左右正是强烈地依恋安全对象的时候。案例中的宝宝对妈妈和保姆的依恋是非常正常和非常好的依恋模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定会在选择依附对象上精挑细选。如果从一开始,就是晚上保姆离开,白天妈妈离开这样的模式,那么这个模式就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所以不必担心。但是孩子依恋玩具小熊胜于妈妈却是一个不太理想的依恋行为。有时由于成人身上散发着的不愉快信息影响了孩子,孩子就会拒绝那个有着不愉快信息的成人抱他,在需要安慰时,会找到一个物品去依恋。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恋物情况都在依恋对象离开时出现,如果依恋对象在,孩子可能会既依恋人也依恋物,如果孩子的第一依恋人在的话孩子只依恋物品,而放弃对人的依恋,这便可以算作矛盾型依恋。这时成人就要反思自己在与孩子互动时的心态和情绪,尽快改变自己,让自己接纳孩子在发展中的自然状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帮助。

另外,这么大的孩子对秩序的需求已能够通过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当已有的秩序被打破时,孩子会感觉到非常的痛苦和焦虑,换了地方和行为方式,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甚至得病。所以,两岁半以前,成人一定要注意维护好孩子已经建构好的秩序模式。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与成人的教育方式无关,在秩序被打乱的情况下成人不去恢复已有秩序只靠哄孩子不哭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所以成人不必感到失败。

温馨提醒

了解孩子发展规律,做到能够判断孩子的哪些行为是自然状态,学会接纳孩子。

在与孩子互动时,排除所有的杂念,一心一意地与孩子互动,不要只是孩子需要抱的时候就紧紧地抱住他,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与自己发展有关的游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工作。成人可以一边将孩子抱在怀里,一边对孩子进行工作刺激,孩子很快就会被工作所吸引,自然地离开母亲的怀抱。

在出门旅行时,尽量带上孩子已经熟悉的卧具和玩具,尽量找到与以前生活模式相近的模式,如以前睡在栏杆床里,换了新的地方还要让孩子睡在栏杆床里;以前睡在大床上,到新的地方也睡在大床上。如果孩子出现哭闹不止,确定不是身体原因后,那就很有可能是环境的原因,只有解决了孩子环境的问题,才能解决哭的问题,否则孩子即便是不哭了,也会变得麻木或多病。

3-3 经常出差,如何保持孩子的安全感

最近换了一份工作,没有想到的是要频繁出差,大约14天左右才能回一趟家,呆几天然后再出差,而且会持续两三个月左右。这个是应聘的时候没有提到的。目前将工作辞掉经济上不允许,再找一份更加合适的也不是很容易,因为已经为这份工作拒绝了其他的机会了。

孩子一岁多了,其实我这次出差等于也是断奶了,幸好爷爷奶奶非常细心,也是亲密监护人。平时我上班,下班回到家和老公的任务就是抱着孩子玩,亲子关系建立得不错。今天已是出差后的第三天,家里来电话说第一天晚上12点还要出去玩,在外面睡着了,半夜醒了一次,不喝奶粉,抱着走着睡着了;昨天晚上醒了两次,也是抱着走着睡着了,没有出现大吵大闹的情况。可我还是放心不下。

请给点建议:像这样的工作,我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宝宝的安全感?他现在还不懂这些道理,是不是会认为妈妈不要他了?我是不是只能回家后满足他全部的需求才能给他这种信息:妈妈爱你?唉,心情真的挺乱,想起来眼睛都有些湿润,这等于是强制断奶了,没有奶吃了。“妈妈呢?”每次想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可是家里人都说我在家的时候肯定一听到他哭就断不了奶。

答 如果情况无法改变就只能让孩子去发展别的依恋对象,只要看护孩子的人很好,孩子跟着他人也能成长得很好。有研究证实多个养护人比单个养护人对孩子成长更有利。只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种没规律的分离和聚合会增加孩子的情绪波动。孩子还太小,家长应该宁愿经济紧张一些也要和孩子在一起,四岁之后就会有所好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