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师,很想达到吸引孩子的目的,一上去就说: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故事呀?
孩子说:喜欢!
她说:这个故事特别有趣,特别好听。
故事还没开讲,就说多么有趣,万一孩子们认为没有想象的那么有趣呢?要知道,孩子对“有趣”的期望是没有边际的。
接下来,说:啊,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的脸扁扁的,像一个饼子,她的鼻子上有几个麻点点。好了,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看看屋子里面什么地方有光?
怎么能这样呢?老师嘴里说的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大脑的思考又没有确实的感受,老师的语言既不能带给孩子对一件事物完整过程的了解,又不能带给孩子感受,而且整个过程思维混乱,概念不清。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感受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刚才还说有趣的故事,故事还没展开,思维短路到猛然让孩子去找光了。孩子们开始找光,找呀找呀,找到了光,老师用手做出一个形状,将影子投在地上,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的皮影戏那样。
老师说:你们看,老师的手像什么呀?
这还算有趣,起码使孩子把“有趣故事”这事给忘了。这也算欺骗了,有点不尊重孩子。当然孩子们是宽容的,放弃了追究有趣故事这件事儿,学着她也用手做各种形状,刚开始做,老师一下又跳到讲台上面。
老师说:你们再看,老师的眼睛像什么?
一个孩子说:老师的眼睛像条鱼。
老师说:那么,有谁能把老师的眼睛画出来?
于是,一个孩子上去,在黑板上面画了条鱼。
又问:老师的鼻子像什么?
一个孩子说:像个鱼钩。
好,又有孩子上来画了鱼钩。
老师的嘴巴像什么?老师的耳朵像什么?……
画完了,老师指着黑板大声地问:大家再来说说,老师的眼睛像什么?
孩子们齐声说:鱼——
老师的鼻子像什么?
孩子们说:鱼——钩——
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启发孩子,实际上还是拐了弯子“教”去了。而且,是用一个孩子对物体的认知控制其他孩子的思维空间。这个老师受过我们全程培训,但是在运用的时候仍然不能把握。培训一个老师我们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有时候感觉到真像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让我欣慰的是,总算留下来一些非常热爱孩子和教育的人,这些人成为我们的骨干力量,他们一直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不再是职业性的,而是将他们精神的享受、事业和职业融为了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