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为什么得四

那么,怎样才能完成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使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呢?比如“1×1=1”这样的知识,我们先教孩子认识1、2等等数字,再让背诵“一一得一”“二二得四”这样的口诀。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的孩子都是被成人用这样的方式“教”着。老师说:你们要举一反三!你们要创造性运用!但是,你怎能要求一个一直“唯记忆是从”的孩子举一反三,创造性运用呢?如果孩子反过来这样问老师的话,他也会张口结舌,因为老师、老师的老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的确,当我们告诉孩子“二二得四”时,他们最多两秒钟就可记住,而我们就会得到成就感。但是当我们问:从“二二为什么得四”中你发现了什么时,他们就会一脸茫然。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先将结果直接告诉孩子,从而剥夺了他们探索、思考与发现的权利!

请问,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出错?有多少教育者不是在喊口号,而是真正从心里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的道理?有多少孩子经历过由自己做主的探索——失败——再探索——成功这样的过程?他们中有几人饱尝着过程之后的欣喜,以及欣喜所带来的无穷的动力?我们的教育者几乎全都患上了难以治愈的“教学癌症”:喜欢学生一秒钟之内答对问题,而且必须是标准答案……

课堂上,我们要给孩子输入清晰的概念,在不破坏认知程序的基础上,要让他们具有提取概念、形成概念以及使用概念的能力。孩子的特性是依靠感知认知世界的,建立1的概念必须要用1的实物。1的概念来自于实物,1的实物要有2的实物来做比较,在比较中产生认知;2×2=4这样的结果最好由孩子自己推导出来,这样,知识就不再是“教”会、“学”会,而是“自己发明”、“自己找到”。在发明与寻找的过程中,知识转化成为经验,肉体化了,智慧化了,真正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油水分离的东西。

想想看,在这样的情景里孩子们学习起来是一种什么滋味啊!不但会乐意地学,还会乐意地想,轻而易举地学到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但不会封闭他们的心灵,还会把知识转化成为智慧……

这就是知识发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智慧发生的过程。知识的发生,渗透在智慧里、经验里,是与智慧、经验共同成长的。

将知识转化成智慧,其实就是以知识为手段,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发展出各种能力,比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捕捉心灵感受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知识对于能力来说永远是第二位的,永远只是工具。

再说数学,什么是数学呢?数学不光是计数和计算,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世界、处理问题的能力。说一个人数学好,不应仅仅狭义地理解,比如如何如何地会计算,会做题,更要从广义上理解,比如在人的内心建立起一套面对世界的数理逻辑的思维能力。建立这个内在的逻辑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根本。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个人把一个单位管理得极其混乱,换上另一个人,三两下就整顿得井井有条,那么,前者就是个没有数学能力的人,后者是个有数学能力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