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采访部为庆祝招入三个“猛将”(林主任语),特意在海鲜大酒楼摆酒庆贺。这是我第一次喝红酒吃鲍鱼,第一次体会什么叫做觥筹交错。我们三个都十分兴奋,感觉记者的生活真是挺光鲜挺上流社会的。
散席后,我们三个喝得都有点高了,可还有点没有尽兴。我提议找个地方继续喝,米娜积极响应:“好,咱们去高基街!”出乎意料的是,汤卓尔居然没有反对。
这时候我手机响了,我对着电话大声说:“你好?”
“路小丙你好,我是张家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的男声。
我脑子一时没转过来:“张家明?”
“大二的时候,我还替你点过到呢。”对方说。
我想起来了,张家明和我同级,大二时我们曾经一起上过思想政治课,他就坐我旁边。那时我总逃课,老师点名的时候,通常只有请张家明冒名顶替。有次老师随机点名,先点了“路小丙”的名,我恰好不在,张家明硬着头皮站起来喊了声“到”,老师倒是没计较路小丙是男是女,跟着继续点名:“张家明,张家明,请问张家明到了吗?”
张家明出于义气只好装傻,死撑着不吭声。没想到他后头一哥们在沉睡中被老师的高呼声唤醒,听见有人在叫“张家明”,立马大声说:“张家明,老师叫你呢!”全场哄堂大笑。张家明在一片笑声中无比尴尬地站了起来,气得老师差点内伤。最后的结果是,那年的思想政治,我和张家明通通补考了一次才过关。
如此患难之交,后来竟也慢慢疏远了。
我连忙装作无比亲热地说:“哦,原来是你啊,你在哪啊?”
“我在禅城。”原来在一个地方啊。
“那一起去高基街吃夜宵去,我请!”
“好的。”
15分钟后,我和张家明久别重逢。他还是老样子,穿着一尘不染的白衬衣,眼神清澈,笑容温和,和旁边乌七八糟的烧烤摊以及划拳吵闹的人群,显得要多不搭就有多不搭。
他乡遇故知,我格外兴奋,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姑娘我就要在这个城市扎根了。”
张家明不温不火地笑着:“上大学那时,你就说过想做记者啊,恭喜你梦想成真。”
我开心之极,拖着米娜的手去点东西吃,生蠔啊秋刀鱼啊羊肉串啊,点了一大堆,还要了八瓶啤酒。
“一人两瓶,喝不了打包啊。”我不由分说地给四个杯子倒满酒。
“我看你原本就有点醉了,不如我喝三瓶,你喝一瓶吧。”张家明笑眯眯的。
“那可不成。”我瞪他一眼,号召大家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