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茉莉解释道,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在欧洲相互影响,当时有许多学生纷纷成立左派书店的出版社,提供社会主义和女性主义方面的书籍,因此,女性书店无须个别存在。1980年代起,虽然左派书店没落,但是众多的主流出版社相继开辟女性书系,出版品激增,以致综合型书店也设置女性书区,使得不少人打消开女性书店的意愿。美国方面,因为女性书店一开始就与妇运结合,独立运作,所以自有其历史,但是它们却大都侧身于僻静的巷弄中,不似“银月”把店开在闹区的主街道上,摆明了要与主流书店相抗衡的架势,对于这一点,“银月”相当地自豪。
由于店主丘茉莉和巴特沃斯都曾是出版人,卖书之余还玩票性地不定期出一些小说,另外并每季制作图文并茂的书讯,发行海内外,其中不仅有新书的信息,还附上“银月”大事志,使得“银月”的网络大为扩张。
读者就是女主角
1995年6月份,“银月”欢度十周年庆,来自读者与作家的道贺卡片、电话、传真及鲜花不断,整个店几乎成了花海。一位意大利编辑在一封来信中的感性表白,最能代表许多读者的心声,她这么写道:“借着你们的书讯,我不仅能跟着你们的脉动起伏,还能快速地邮购好书,我觉得自己仿佛是电影《查灵歌斯路八十四号》中的女主角安?班克劳馥。”
Update for 2002
后续笔记
2001年10月底,上海一位书评杂志编辑因为阅读了大陆版的《书店风景》而发了封电子邮件给我,信中除了致意以外,还告知他在伦敦《卫报》(The Guardian)上读到一则新闻,就是“银月书店”即将在同年11月18日结束营业。收到这个讯息时,我倒不能全然用“震惊”两字来形容我的反应,因为我可以想象美国女性书店以及其它小型的独立个性书店这些年所历经的困境,肯定也是大西洋彼岸的“银月书店”同样会面临的,尤其“银月”还是位于伦敦极为热闹的市中心,租金更是高昂,从这些角度观之,书店关门并非不能理解,但是就我所知,“银月”经营有术,生意向来不差,身兼全欧最大及英国唯一的女性书店就此消逝,不免还是让我心头一寒。
我很快就找到了《卫报》及其它出版杂志网络上的相关报导,综合阅读后很欣慰地得知“银月”并非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门,事实上她们的营业额每年可达六十五万英镑,没欠出版商或经销商一毛钱,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只不过丘茉莉与她的合伙人苏?巴特沃斯都已五十余岁、迈入老年,两年后租约到期,他们将无力再续约十年(房东的惯例),因此两人本来就打算2003年约满时退休,而房东又正好提议若是她们及早解约,将可获得一笔让人难以拒绝的解约金,两人考虑良久后接受了这个条件,如此她们将有能力给予员工较佳的遣散费,也可以放心地退休。
丘茉莉对媒体感恩地表示,由于她们的努力,因而赢得了读者的支持,诸多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布克奖等文学奖项得奖女作家更是亲身参与书店的活动,使得她们在查灵歌斯路上过了十七年辉煌灿烂的岁月。
丘茉莉同时表示,很高兴见到这些年来众多女作家崛起并得到高度的注意,然而却也发现许多妇女的议题重心几乎由政治面移转到生活面,过多关于性爱与购物的讨论;堕胎权、法律自主权、幼儿看护、反暴力、反歧视女同性恋等许多问题却乏人问津,丘茉莉认为这个现象起于人们消极地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所以也就不再关心,她真切地表示,“银月书店” 的小小成就所传递出的讯息是,只要愿意,我们依然能有所作为,当两性平权尚未完全达到前,女性仍需努力!而她与巴特沃斯还是保留了“银月” 的名号,退休后,她们将打算继续在书业界做一些事,的确是老兵不死!只不过查灵歌斯路上少了这颗明珠,将会显得黯淡许多。
Note 2008
“银月书店”的名气的确太响亮了,实体书店关闭后,斜对面的大型老牌独立书店“富瑶”(创立于1903 年)立刻买下“银月”的名号,以及原有的邮购与网络业务。之后,“富瑶”更在2002 年于书店中辟了一个“银月”专区。丘茉莉与巴特沃斯表示,她们非常高兴书店的名号能够流传下去,既有的读者因而可以继续得到服务。知名的历史综合老店与知名的小型主题书店能相互结合,不失为一桩美事。
巴特沃斯于2004 年7 月过世, 伦敦最重要的报纸《每日电讯报》(T h e D a i l y T e l e g r a p h )与《卫报》都相继大篇幅报导她的生平与贡献,丘茉莉正是《卫报》那篇文章的执笔者,内容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