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中心思想是个仁(2)

不过孔老师也并不是一无所获,他开了一个学校,准确地说是一个私立学校,再准确地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面向广大普通群众的私立学校。

校董校长班主任主科副科授课老师孔老师均一肩承担,面向社会普遍招生,只要交得起学费(束修),无论年龄、出生、职业,人人都能上(有教无类)。

更难得可贵的是孔老师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和蔼可亲。在面对落后差生的时候,也从不厌其烦,从不发火(诲人不倦)。

当然,性别还是要注意的,孔老师可不招收女学生(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我们今天似乎觉得教个学生是件挺简单的事情,到处都有学校,满大街还都是形形色色的培训班,甭管教的质量如何,至少有人在教。但在当时,在孔老师之前是从来没有这种事情。教师实际上是一种官衔,只为王公贵族们服务,课本也都只存在于宫廷之中,老百姓平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教育是彻彻底底的稀缺资源。而孔老师,借着在鲁国当官的机会,阅读了很多周朝传下来的典籍,得以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的学生,凭一己之力,硬是把钻石变成了大白菜,实在是中国开创平民教育的第一人。

学生中有几十人以后都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这些学生在孔老师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入各种各样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学生又教学生,代代相传,就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儒家学派最终变得越来越强大,知识越来越丰富。

不过这里似乎存在一个矛盾,既然孔老师的周礼2.0如此不受各个国家老大欢迎,那他开办的私立学校为什么又会如此成功?难道说学生们天生就喜欢到处流浪?

这个嘛,我们可以先想想另外一个问题:当今中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家家开设了英文课,那为什么俞敏洪专教英文的新东方学校还会如此兴旺发达?都跑到强大的美利坚上市去了。

这个答案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在新东方学习过的同学,托福雅思的成绩普遍很好,那这个成绩好有什么用呢?

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没有“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就没有“伟大”的新东方学校。

同样,孔老师的私立学校之所以能成功,答案就在他所教的课里。

孔老师一共开了六门课,主课副课都有,教材是周朝留下的各种典籍,当然全部都加入了孔老师自己的注解。

这六门课叫做“六艺”,分别为:

文学赏析:诗;

写作技巧:书;

礼仪培训:礼;

音乐欣赏:乐;

八卦算命:易;

历史解读:春秋。

真可以算是德志体全方面发展。

在这六门课中,最重要的一门是“礼”,也就是周礼2.0。我们记得学习周礼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叫做“德”,那么学习周礼2.0(道)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呢?

孔老师也给取了个好听的新名字,叫做“仁”。

那什么是仁呢?

简单地说,仁就是“爱人”。

我们每个人活在社会里面,都有自己的义务。这个义务,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比如父亲应该爱护子女,子女应该尊敬父亲,君主应该体贴臣子,臣子应该忠于君主,老公应该怜惜老婆,老婆应该照顾老公等等,这些就叫做“爱人”。

这些“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仁。仁的反义词叫做“利”,这个“利”,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

做到了仁的叫做君子,反之,在乎利的叫做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那如何做到仁呢?

首先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这可是做到仁的基础。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事情,就容易达到仁,而虚伪做作,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达不到仁的(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老师还举了一个生动而活泼的例子。

说有一个人,他老爹偷了别人的羊,做儿子的觉得丢脸,不愿意承认。另外一个人,他老爹也偷了别人的羊,这位老兄却大义灭亲,勇于站出来揭发自己老爹。

那么前者是真情实感,后者是虚伪做作。

前者就有希望成仁,后者就想都别想了,因为有了真性情,才是成仁的基础嘛。

可能有朋友就有问题了,这么说的话,连陈冠希都有希望成仁了?要知道他那些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可都是真情实感的体现啊。

当然没那么简单了。

光有真性情,光能不揭发老爹,光会拍照片,还是不能够成仁的。有真情实感,就像有了一块裸钻,哪怕再大品质再好,要想成为泰坦尼克里的海洋之心,必须经过切割打磨加工才行。

这个加工,自然就是学习周礼2.0了。

要想学好周礼2.0,一定要明确学习的范围。不属于周礼2.0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还想都不能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思)。

这么一来,似乎就出现了一个矛盾。

孔老师一要大家发挥真性情,这样才是成仁的基础条件,又要大家遵循那套周礼2.0的范围,做到克制自己的欲望。

那万一做臣子的心里就想做老大,不想天天听你君王使唤,咋办?万一做儿子的看上了年轻貌美的熟女小妈?这个嘛……

别急,孔老师还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忠恕之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