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之所以有其必要,起因于启蒙时代的理念,即人们可以用积极的行动来改善他们的处境,而不必消极地接受命运的摆弄。与新理念具时而生的,则是生产机械化(工业革命的最早阶段)所导致的巨大经济和社会变迁。因此,本书的主要论题之一便是:意识形态是追求政治发展以因应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经济和社会情势的结果。
政治学家对于“意识形态”这个语词的精确定义众说纷纭,但是在这些分歧的意见中仍可找出共通点。本书根据这些共通点,提出了下面的定义:政治意识形态通常是针对人民大众的言简意赅的陈述。它们是唯物主义的、鼓动性的,并经常迫不及待。
意识形态和政治哲学都是有关政治活动的理论的概念化,但是政治哲学更深邃、更具内省性。
一、意识形态的发展
在现代之前,人们一向不被鼓励为他们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他们被期待依照他们的精神和世俗导师的指示行事。政治仍未民主化;一般老百姓并不被允许参与政治系统,政治活动专属于国王及其所带领的一小群统治阶级。普鲁士国王、军事天才腓特烈大帝(1712—1786)便曾说过:“战争之为事也,与民无涉。”黎民百姓被期待辛勤劳动以生产物资支持国家,但就是对政府无所置喙;他们不会被动员来参与政治活动。
以当代观察家的眼光看来,这种态度简直傲慢不堪,这是因为至少就“民主”这个语词的某种意义来说,每一个现代社会都是民主社会。每一个现代政治系统都是鼓动性的;换言之,现代政治领袖都试图动员其公民来达成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美国、古巴、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莫桑比克、尼日利亚,以及其他每一个现代国家政治实体,不管它们之间有何差异,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热衷于令其国民共同为实现国家的目标而努力;而意识形态便是现代政府用来动员民众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现代意识形态召唤着人们加入集体的行动。每一种意识形态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明确方法不尽相同,但都诉诸群众动员和集体行动来完成其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