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历程造就了一座经济学大厦
经济一词在中国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就连小贩们也用“经济实惠”来招徕客人了。而经济学更是大行其道,占领了各大学的课堂,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想要学好经济学,我们首先就要从了解经济学的历史开始。最早使用“经济学”一词的是法国人蒙克莱田,他在1615年写了一本书——《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提到经济学。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公认的是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发表的《国民采伐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经济学产生之后,历经几个阶段,分别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至今,时至今日经济学已经成为一座雄伟的大厦。
经济学的第一阶段是古典经济学。
所谓古典经济学,核心的一点是强调,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就是亚当·斯密。斯密之后,1817年,英国人大卫·李嘉图(1772年—1823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开创了经济学的演绎法,把经济学的分析引领到科学轨道。他在书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虽然只活到5 l岁,但是成就不凡,是公认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图是“理论与实惠”相结合的典范,25岁时他就靠炒股票赚了200万英镑。
经济学的第二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史称“边际革命”,微积分方法被引进经济学,边际革命论者强调,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客观的劳动,而是主观的边际效用。有关边际革命的代表作有《纯粹经济学要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国民经济学原理》。
价值到底是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由劳动决定,还是边际革命者强调的由边际效用决定?经济学处于分裂的状态。
1890年,英国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发表了《经济学原理》,在他看来,商品的价格(价值),既取决于劳动等客观因素,即供给;同时,也取决于效用等主观因素,即需求。
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格。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也就是现在大家知道的“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是那个时代全世界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比如马寅初先生那时学的主要就是这本书。自由主义是新古典经济学唯一的主打歌。
经济学的第三阶段是凯恩斯经济学。
1936年,马歇尔的嫡传弟子约翰·梅纳德·凯思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解释了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此后,经济学就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和。从其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的滞胀,即通胀和经济停滞共存,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凯恩斯也曾经炒股票给剑桥大学赚了100万英镑。
经济学的第四阶段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到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