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截至9月,招商银行的保险、基金和理财产品销售额分别是去年全年的3倍、3倍和倍。在理财市场上一向表现活跃的招行一直在扮演着“风向标”的创新形象,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的变化,投入大量的资源,不断打造自己的专业理财能力,先后推出了大量理财新品,丰富了社会公众的投资选择。全年发行了173只理财产品,平均每天就有一只产品发行,投资方向包括新股申购、QDII之全球基金通理财计划、挂钩境外精选股票和指数的结构性产品等,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好评,收获人民币1060亿元。
针对中小企业的公司理财业务“点金成长计划”也在2007年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累计发行理财产品逾200期,销售金额突破500亿元。2008年点金业务再次取得超常规快速发展,仅五个月销售已过1000亿元的大关。
作为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理财业务广受各行青睐,但银行也必须关注理财业务蕴涵的合规风险尤其是错误销售问题,以免损害银行声誉。从2006起,股市火爆,很多投资者分享到股市行情好带来的收益,对资本市场收益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投资者开始接受高风险产品后,产品结构呈现向高风险产品转移态势。但是随着中国股市的震荡,曾经套在理财产品头上的美丽光环时隐时现。每个人都希望只赚不赔,可那样的事情不存在。
随着中国股市从6000多点跌破2000点,天文数字的市值蒸发预示着千千万万投资者的梦想破灭,其中不乏把养老金和保命钱赔光的弱势群体。而开发和代销理财产品的银行往往被看成是刽子手而被视为替罪羊。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后,在香港,逾千名债券及相关产品的投资者举行游行示威,抗议银行误导他们购买有关金融产品,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内地,金融监管部门一再要求,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一定不能承诺固定收益,但是有关银行违规销售理财产品的事件层出不穷。一些银行营销人员不向客户提醒风险,保证固定收益,甚至不出示条款与章则书面资料,利用银行信誉误导购买,客户签完合同甚至赔光血本之后都会觉得自己吃了银行的亏。东亚银行某分行在报纸上打出广告“紧跟‘港股直通车’热潮,首月30%固定年收益”,引起了客户诉讼。
在马蔚华看来,问题的关键不是理财产品出现了负收益,而是银行是否尽到了风险提示的责任。在售卖的时候,银行不能只告诉客户预期收益多少,而不把风险因素讲解清楚。银行一定要把两方面的东西都说到,让客户来决定买还是不买,这样他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监管机构和银行必须要做的工作是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理财业务的首要目标是实现财富的保值,要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积累财富。马蔚华也一直要求,招行以此为戒,在努力拓展中间业务的同时要充分做好风险提示以及前期投资者损失的安抚工作,切实维护自身声誉。
进入理财时代,银行一定要树立起客户责任感,从客户角度提供适合的理财产品。2008年资本市场的行情波动增大,招行的理财产品控制开始不断加强。招行对所有的理财产品进行风险定级,并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保证产品风险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