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3)

人类历史是一个逐渐进化的历史,还是逐渐堕落的历史,有很多思想家讨论过这个问题。斯宾格勒认为历史就是人类文明退化和衰败的历史。在斯宾格勒看来,没落的意义不是文明不够强大,恰恰相反,近现代文明的强大是其衰落的证据,科学理性发扬所带动的物质文明的膨胀,最终导致文明的没落。《老子》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的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消极倒退,实际上是对文明的深刻反思。过了一千多年后,法国的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时,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卢梭认为是文明的发展妨碍了平等。他认为自然状态的人因为少文明的污染所以纯洁和高尚,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的,文明使人类肮脏堕落了。老子、卢梭和斯宾格勒的历史观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他们的似乎显得偏激的说法实际上从一个方面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端。科技的发达,文明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幸福。

庄子在《马蹄》中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社会是真正美好的社会,没有谁不盼望着这样的社会早一点来临。

对世界会好的信念,支撑着无数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活下去。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梁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漱溟回答:“我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梁漱溟以他深厚的儒家修养和佛家智慧,预见到世界会好的,但梁漱溟的父亲无法等到世界变好。对世界失望而放弃生命的文人有很多,比如王国维,比如老舍。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正值其学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年仅51岁;1966年8月24日,老舍无法忍受“红卫兵”的折磨,投太平湖自杀。像梁济、王国维、老舍等文化人,以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其对苦难的坚忍,最后仍然放弃了对好世界的等待,可见其肉体或心灵所承受的痛苦之沉重。

之所以想起这个问题,也是因为在书店中看到梁漱溟的一本口述自传《这个世界会好吗》,在这本书中,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回顾历史,评价人物,思亲念友,思考人生,探讨社会,展望未来,以其大智慧者的超脱,关怀世界的进步,他早年的乡村建设将道家的小国寡民、儒家的大同社会和文学家的桃花源结合在一起,他对更好的世界的探索实践虽然以失败结束,但他的无私情怀和实践精神,是这个世界的永恒榜样,如果我们能像梁漱溟那样,将问题变为行动,这个世界就真的会变好。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