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为了那一面,竟然修炼了千年,可见“一见钟情”也并非如一般人所想得那么简单。实际上,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在一见钟情之后是才学和品德的展示,是对忠诚的考验,冲破重重阻力之后才有最后的圆满。而所有这一切,往往证明了当初一见钟情的可靠。爱情的真正魅力就在于一见钟情,在于蓦然回首的发现的喜悦。
《诗经》中有一首诗《蒹葭》,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情系伊人,上下求索。但道路险阻弯曲,求索艰辛,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而终于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所思念之伊人,如影在前,却又遥不可及,令人感慨万千。现代人一致地将这首诗当作爱情诗,“伊人”自然是情人,是美人。但我宁愿把这首诗读作对贤才的思慕,理解为对理想的求索,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应该如此艰难,不应该如此伤感。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清虚寂寥之中带有浓厚的哀伤色彩。逆流追寻险阻无穷,征途漫漫;而顺流追寻虽行程顺畅,伊人宛在,而终不可近。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这首诗的多义性正在于“伊人”的虚化使整个追寻虚幻朦胧,这倒是与爱情的朦胧美有相通之处。
千百度的寻找,是为了蓦然回首的一刹那,实际上爱情可遇而不可求。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所描写的正是这种境界。那个上元灯节,人潮汹涌。他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无意间回头,却看见她在灯火阑珊的地方微笑着。人海茫茫,能够蓦然回首而遇的又有几人?这就是缘。
现实中也确实有因一见钟情而“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英王爱德华八世就是一个比任何向壁虚构的爱情故事更感人的爱情传奇的主角,他为了与一个曾两次离婚的平民妇女结婚,自愿放弃王位。这位平民妇女就是沃丽丝 沃菲尔德,她既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超人的才华。可是1931年王太子在伦敦第一次遇到沃丽丝时,就为她通晓事理、举止潇洒的风度所倾倒。父母、王室、内阁及各自治政府上上下下竭力反对王子的这一举动。爱德华登上王位以后,马上宣布要迎娶沃丽丝,他的决定遭到了包括首相鲍尔温在内的大臣们的一致反对,爱德华八世坚决地说::“我现在考虑的惟一问题就是自己配不配当沃丽丝的丈夫,和她在一起就是我永远的幸福……无论当国王还是不当国王,我都要娶沃丽丝,为了达此目的,我宁愿退位。”沃丽丝在各种诽谤、咒骂声中悄然离去,从国外给爱德华八世写信要求分手,可是爱德华八世表示:“即使因为和你在一起我一无所有,我也没有怨言,比起你来,王冠、权杖和御座都不重要。”1936年12月11日,在位不到10个月还未加冕的爱德华八世发表了告别演说,几个小时后,他便在皇家海军驱逐舰的护送下离开了英国,与沃丽丝在法国结婚,一起幸福地生活了35年。1972年,78岁的温莎公爵病逝,沃丽丝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度过人生最后的14年,1986年4月24日,因肺炎在巴黎郊外逝世,享年90岁。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爱情传奇最后落下了帷幕。爱德华八世和沃丽丝 沃菲尔德的爱情就是典型的一见钟情,而他们的爱情不仅轰轰烈烈,不仅做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歌咏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且为后世儿女树立了千古不朽的爱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