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从他自身及儿子光的经验提供了一个思考的面向:
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则换个角度,讨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
人存在的原始旨趣是什么?
对我来说,在维生之外,创造(creation)是人的原始旨趣,而互动(communication)亦然。“维生”、“互动”与“创造”,三者是人存在的三个支架,也似乎是人类天生所共有的原始旨趣。
哈贝马斯(J rgenHagerman)曾谈论过人类的原始旨趣。他从社会学批判理论的观点,提出“技术”、“实践”与“解放”三种旨趣。我则从儿童的身上,从人文的观点切入这个问题 熟悉哈贝马斯的读者,也许可以看出这两种论述之间,存在若干关联。
二
人都有创造的欲望。想由自己做出来一些创造性的东西,是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的欲望。事实上,创造活动从人一出生下来,便时时刻刻、绵绵不断地在进行。即使在学习大人既有语言的过程,小孩所采取的学习方式是不教自会的创造性学习。幼儿学习母语,并不像长大成人之后学习第二语言那样被动与笨拙。大人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先学习单字词汇,再学文法,然后根据文法把单字拼凑一起,组合成语句”。但幼儿学习母语,不是采取这种被动的套公式的“分析/组合”的方法的。相反的,幼儿学习语言的机制是主动的、创造式的“整体/取代”的方法:在语音串(sequenceofsounds)出现耳际之时,准确抓取当时情境的整体特征,先吸纳整个语句,再用取代的方式,经尝试错误,逐一检验句中每一词汇的语意,这是抽象的创造性活动。
询才两三岁时,我时常带他到山上在山顶上看星星,逛到深夜才沿山上的产业道路下来。我喜欢空寂无人的山,山腰顶多有两三户农舍。一夜摸黑走下山来,手电筒照到一条横在路上的蛇,我们蹲下来仔细瞧它,看它缓缓爬行直至离开山路,我们才继续下山。那是一条龟壳花。
“它有没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