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找寻教育的起点(3)

首先,学校课程,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

孩子在生活中学习,采取的是整体感知的学习思路,但学校给孩子设计的课程却是一个个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用通俗的话说,每一门课程,就像洋葱的一瓣,学生了解的是每一瓣的细节,但对洋葱整体的形状常常一无所知。孩子们在生活中认识洋葱,则是从整体开始的,在认识了洋葱的整体之后,再一层层地剥开来,逐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孩子在生活中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通过学校课程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困难和障碍,但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

我的中学阶段从1976年到1981年,"文革"结束之后学校百废待兴,开设的课程不多,初中阶段上午上课,下午大多数时间参加劳动,高中阶段也开了几门主要课程,历史、地理等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但这样的基础似乎并没有影响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学校,孩子们有很多的时间从事农业、机械、果艺等社会实践,也没有影响这所学校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期间,究竟多少门课程是适当的?每门课程每周究竟上多少课时是适当的?孩子的时间全部被种类繁多的课程填满,没有闲暇的时光,没有独立思考的时空,这有助于孩子学习吗?

其次,课堂教学,给孩子制造了很多学习上的麻烦。

为了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学科的特征和规律,人类发明了一套套非常独特的符号系统。符号的本身并没有意义,除非我们赋予它某种意义。既然别人可以赋予某一符号特殊的意义,学生其实也可以这样做,但在当下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这种决定,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努力地去记住这些符号。原本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体验式学习少见了,抽象的、符号体系的记忆式学习铺天盖地。学生的学习像鹦鹉学舌那样,他们不知道也不了解一个关系式和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只是盲目地背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