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人即目的(5)

这是个体从集体的牵制下得到解放的契机,也是落实"人即目的"这一朴素理想的伟大时刻。但历史辩证性的讽刺一直环伺在人的左右。自然与社会演化的舞台,从来不是美丽童话的场景。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要落入我们怀里的一刻,树干后面狼的眼睛正虎视眈眈。高度的生产力,并不是点金石,生活舒适,教育广被,信息便捷,知识普及,并不意味着人能因此自我解放,而回归"人即目的"的主张。

三、 生产力的神话

知识的本质是抽象化与普遍化。通过文明社会的知识,人固然可以从具体特殊的天地,迅即走入抽象普遍的世界。但抽象与普遍的世界处处布满观念的陷阱。如果众人汲取文明知识的方法,不再通由自身的分析摸索与尝试错误,亦不融入前人开创知识的过程去参与知识的建构;如果众人只依赖学校教育的知识灌输与学习,不再回溯于自身的观察与体验,那么抽象便吞噬了具体,普遍亦铲平了特殊,所谓"本质"则掩盖存在,人的面目模糊了,人本身遂异化为观念世界的工具。

犹如康德谈理性时曾比喻眼睛无法看到眼睛本身的长相一样,观念世界亦无法由观念本身去论断观念的真伪。人很容易在不经体验即接受大量知识的同时,反而异化为知识的工具。尤其当统治阶级借大众媒体不断塑造观念之时,接受体制教育越多的人,反而越容易人云亦云,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从意识底层迷失了作为目的本身的自我。

生产力发展到20 世纪末,人的社会已逐步迈进后现代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带来多样化的消费生活;另一方面跨国经营的超大规模企业,则使世界各地人的生活反而趋于单元化。随着商品与信息深入山地离岛,深入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各地原有的服饰、饮食、用具与建筑都迅速在消失,人的城镇街道与住屋慢慢都变成同一种格式,而几乎每一个城市乡镇的人,每天都在荧光屏上观看同样的新闻报道,接受同样的信息。人的生活,品味、价值、创造力与志趣甚至意识本身,都逐渐在同质化。人究竟变成了消费体制的工具,抑或人本身仍然是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