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1)

解密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

之所以单独写下这一节,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它是畸形环境造成的一种畸形的现象。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解剖,很多问题就能浮出水面。

而相关问题,无不让人触目惊心。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把消费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在中国千方百计拉内需而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很多国人一到国外却疯狂抢购,甚至把一些商场给清空,如此消费能力,令西方国家感叹不已。以至于法国的很多知名商店,都开始雇用会讲中文的店员,因为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商场效益如何,与能否吸引中国人光临息息相关。

显然,这种消费欲望是不需要鼓励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物价含税最高

中国之所以消费低迷,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物价太贵,同样的商品,不仅进口商品价格远远高于国外,“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也远远高于国外。

凡是去过国外购物的朋友大都有这种感受。2009年,我到美国时,曾经对几十种商品的价格与国内进行比较,发现美国除图书、音像之外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以后,都比中国便宜,最多的便宜70%以上。更离奇的是,连“中国制造”的商品,都能比国内便宜一半左右。也难怪国人为何在国外一掷千金,大包小包往回拎了。

2011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播出了一则名为《出门去抢购!》的专题节目,对中国人在境外疯狂抢购的场景进行报道。

问题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商品,漂洋过海,何以比国内还便宜呢?必须强调的是,一般而言,国外销售的“MADE IN CHINA”的商品质量优于国内,服务也更好。

这是一个奇怪但并不有趣的现象。这一经济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重重危机——是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达到临界点的必然反映。

商品在出厂以前,并没有明显区别。区别在于出厂后。

首要原因就是税收太多太重了。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曾经做了个比较,从整体税负来看,中国的税负水平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并不属于最高。关键是税制增加了很多隐性的负担。

中国的很多税收是“隐身”的,你看不到,但却“逃”不掉。譬如本该由企业承担的产品税和营业税等税项,出厂前就被列为产品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由于我们的购物小票上通常只有价格,而没有税的踪迹,这些“隐蔽”税种通常轻易就被消费者们忽视掉了,但由于计入了价格当中,商品的价格自然就高。

高培勇介绍说,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的税种。剩下的不足30%的税收,则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的税种。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按人民币计算,倘若上述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也就是说,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这导致中国的商品价格普遍比国外高,即使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国内的售价也远远高于国外。

除了每月工资单上标明了上缴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以外,每天的衣食住行,自己的每一次日常消费,都包含了纳税行为。据了解,2010年的个人所得税数额,仅占了中国税收总收入的7%左右。而仅增值税和营业税两项,就占据了税收总额的44.2%。大部分个人承担的“间接税”,都隐藏在不易察觉的经济行为之中。

“中国制造”高于国外价格自然就不奇怪了。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靳东升在2010年年底的一次演讲中也表示,中国的流转税类比重偏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没有“营业税”的定义,在美国,一般而言,消费者需要缴纳的就是消费税,但是这个税费在各州都不相同,最高只有10%,有些州甚至还减免了消费税。在中国香港,人工、地租都比内地贵,但很多商品反而便宜,这正是因为香港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我国共有19个税种,这些税最终会通过商品价格体现出来。因此,中国制造比海外贵,至于进口产品,更是比国外高出一大截。如果你在中国内地购买一块售价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其中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城市维护建设税71元,11%的关税267元,赋税总额是1353元。税在价格中的占比超过了50%。

层层关卡

关卡太多,必然导致交通运输成本上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