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4)

金融方面,央行两次加息。银监会于2005年7月22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的九条措施,严控房地产信贷风险。2006年,不到6个月,九部委组成的调控大军出台了不下13个房地产调控政策。

然而,2006年的政府调控并没能如愿地抑制住房价的上涨。2006年10月,北京以10.7%的涨幅领先全国。自2005年7月以来,北京房价连续上涨15个月。调控政策一个比一个严厉,然而,房价一次比一次涨得高。

在此期间,货币供应量在飞速增大。

次贷危机救了开发商

2007年年底开始,房价开始步入调整——这次的调整是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而非调控的结果。

但是,楼市的低迷让对次贷危机忧心忡忡的政府再次出台扶持措施。2008年10月及以后,这些措施陆续出台。到了2009年春节一过,楼市回暖,量价齐升。2009年年底,一些城市更是出现了“恐慌性抢购”,房价一骑绝尘,从低谷到巅峰,这一年楼市疯狂的涨幅令人瞠目结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几乎一天一个价——对照一下不难发现,天量信贷开始投放,房地产又承担了吸纳超发货币的功能。

房价一受到政策鼓励就上涨,很快,政府又不得不调整。

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表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拉开了“抑制性政策”大幕,这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政策,从刺激消费又全面转向“抑制”房价。然而,2010年的楼市,犹如脱缰之马,继续保持着昂扬的上升势头,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很快进入3万元时代。4月1日,国务院又公布新政策,决定对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实际上,对于房价而言,调控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控制住印钞机和落实住房保障责任,这两条做到了,房价上涨的步伐就能减缓。否则,一边调控,一边加大货币投放,等于是火上浇油,是不可能真正抑制住房价的。

简言之,控制货币,房价就是无源之水;货币超发,房价就是有本之木。

货币供应量撑起高房价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下面这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数据(全部为央行公开发布)与中国的房价对照一下,看看趋同性是否一致: 1999年为11.76万亿,2000年为13.24万亿,2001年为15.28万亿,2002年为18.32万亿,2003年为21.92万亿,2004年为25.01万亿,2005年为29.6万亿,2006年为34.55万亿,2007年为40.34万亿,2008年为47.51万亿,2009年为60.62万亿,2010年为72.58万亿……1999~2010年间,中国GDP年复合增长率为13%(当年价格数,比可比价格数大),而M2年复合增长率为17%。

货币越来越多,房价越涨越高,两者的关联度非常之高。或者,也可以把房地产当成一种货币——住房币,与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牲畜币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那么,房地产领域对货币的吸纳作用,经过量化之后,到底有多大呢?

2008年3月17日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就“住房保障”情况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了28平方米左右,人均每年增加1个平方米。齐骥给出的这个数据,是截至2007年的,当年,全国城镇人口共计5.94亿人。也就是说,2007年,我国城镇住宅总面积是166.32亿平方米。2008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5.9亿平方米,2009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8.49亿平方米,三年加总起来总共是180.71亿平方米,而2009年,全国商品住宅的均价为每平方米5182元。这样估算下来,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城镇住宅的总市值应为93.6万亿元,如果算上全国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市值,将更为惊人——2009年全国GDP总额才33.54万亿元。

这个数据有什么意义呢?

意味着,房地产总值与GDP的比值,既超过了次贷危机前的美国,也超过了1990年日本楼市泡沫破灭时的日本!

在住宅货币化的大前提下,如果房价下跌,改变人们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导致房地产领域对货币的吸纳作用削弱,势必引发庞大资金流向商品流域,从而导致令人难以承受的通货膨胀。

在高房价和通货膨胀之间,政策更能容忍哪一个、更担心哪一个,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政府必须为超发的货币寻求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流向。

这就是另一种视野下的高房价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