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食物(5)

踪迹:两个长方形的偶蹄印。驯鹿则是明显的圆形蹄。如图所示,上面部分是牡鹿前后蹄印,下面部分是驯鹿的前蹄印。注意驯鹿偶蹄中的肉爪。行走类动物前后蹄相互重叠,奔跑类前后蹄间常有间隔。排泄物呈长方体形到圆球形不等,通常成堆。在温带地区,到了冬季它们的粪便会更轻一些,富含更多的纤维质。幼树的茎上有它们留下的擦疤、啃咬留下的伤疤等破损记号。

野猪类

野猪以及其他猪类的体形变化很大。多数皮肤上生有刺毛,但都有着猪的体形。长鼻,两颗獠牙或其他类型的大牙在嘴部两侧各一颗。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群居生活于森林地带———但非洲野疣猪例外,它们更喜欢呆在大草原上。尽管野猪没有鹿那样警觉,可是仍难以接近猎捕,除非是在热天里它们躺下来避暑时你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留意倾听猪类打鼾声。育种期的雄猪和护仔的野猪几乎不需多少外界刺激就会应战,单个人会很容易被它们击倒。被獠牙咬中会严重受伤,尤其是经常会伤在靠近大腿的股动脉处,极其危险。猪肉味道鲜美,冬季时节会含有大量脂肪,但肉必须充分煮熟,以防寄生虫。

陷阱设置:结实的弹性四脚套索、落石阱、尖刀阱,布置在猎物经常出没的必经之道上。猪的食性很杂,一切易得的食物都可用来作诱饵。

踪迹:偶蹄印,有点类似于鹿科动物。在松软之地,短边趾印与鹿类明显相区分。幼仔的点蹄更多。粪便经常不成形,但不会是细长条形,通常都很松软。乱糟糟的地面上有扒出的树根,泥泞之地有狭长形的动物打滚后留下的污渍,都说明了它们曾出没于此地。疣猪类有着很大、类似地洞的穴。野骆驼类

广泛生长在中北非、东亚至中亚一线的沙漠地区,澳洲也有引进的——但要捕捉它们需要极为强固的尖刀阱或者弹射类武器。被激怒的骆驼攻击性很强,在你的手和脸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留下严重的伤痕。

美洲驼类

南美野生动物,长毛浓厚。包括羊驼和驼马等。用对付羚羊的陷阱即可捕获它们。作为半家畜类动物,羊驼或驼马的出现意味着可能在不远处即有人烟。

貘类

生活于热带美洲以及东南亚原始热带丛林中的一类性情温顺的野生动物。有着松软的长鼻,体型近似无毛的野猪。在它们出没的必经之路上设置四脚套、尖刀阱或落石阱。

兔类

分布区域极为广泛,从寒冷的北极地带到热带沙漠和丛林中都有。在大多数地区它们会成为陷阱的首位来访者———北极雪原和远东地区分布的长耳大野兔很可能会救了你的命。兔子多数生活于地洞中,常常大群聚集,生活路线很有规律———这对设置陷阱很有利。幼兔在受到惊吓时常会静卧不动,甚至用手就可将它捡起。野灰兔一般不常生活于地洞中,行动路线也无规律。兔类粘液分泌机能衰竭会导致许多病兔不得不生活于地面上。

陷阱设置:简单的四脚套索陷阱即可,不过弹性陷阱会使猎物离开地面,减少被其他动物偷食的可能。

踪迹:有毛的脚掌即便在松软的地面也不会留下多少具体线索。但可以利用其后腿长、前腿短的特征加以辨认。野兔前脚五趾,但最内一趾短小,几乎不留趾印,后脚细长,只有四趾。奔跑时后脚印会落在前脚印之前。兔类的粪便很小、坚硬、圆粒状。被它们啃咬过的树皮上会留有两道明显的牙痕。兔子砰然坠落之声犹如有人在击打垫子。

危险

兔肉综合症:兔肉是最容易获取的食物,但它缺乏人体所必需的脂肪和维生素。哈得逊湾公司曾经披露,其捕猎者们尽管有充足的兔肉食用,许多人却不幸地死于兔肉综合症。

人体在消化兔肉时需要消耗自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有许多最终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因此必须不断补充这些营养物质,否则人体就会越来越虚弱,并出现另外一些缺陷综合症。因此食用兔肉越多,身体会变得越糟糕。其实哈得逊湾公司的那些捕猎者只需同时食用一些植物性食物就可以健康地存活下来。如果植物被积雪覆盖,生存者无意识中仅以易于捕获的兔肉为食时,这类悲剧不免就会发生。

兔类粘液分泌机能衰竭是一类病毒性疾病。在病发部位,尤其是头部,具有类似粘液腺发出的种种怪味,让人倒胃口,不过这类疾病不会感染人类。病兔行动迟缓,眼睛往往会变瞎。兔皮剥去以后,病兔的惟一症状是肝部出现白色小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