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当逃兵

士兵在战场上的最佳策略是通过当逃兵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而要想制止临阵脱逃,就只能让士兵感到冲锋比当逃兵求生的机会更大。

在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假设你只是普通一兵,是勇往直前还是趁人不注意找个弹坑躲起来装死?如果排除军人的荣誉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单从个人的策略角度看,当逃兵绝对是最佳选择。因为如果整个大部队都在往前冲,多你一个未必就会赢,少你一个也未必就会输,而你的勇敢却会极大地增加自己受伤甚至牺牲的风险。

士兵个人的这种理性的策略选择对于整个军队却是有害的。如果每个士兵都如此推理的话,恐怕战争就不存在了。可是,战争仍然在历史的背景舞台上轰隆作响,因为将军们想出了很多措施改变士兵们的策略选择。

在大部分的军队中,假如有士兵在战时逃跑,他就会被就地正法。临阵脱逃遭受惩罚意味着一种可耻的死亡,选择勇往直前显然就变得更具吸引力。于是大家都拼死一战,反而有可能取胜,生存的机会更大,因此,退缩就会被枪毙的压力反而对士兵有帮助。

不过战场上兵荒马乱的,谁知道哪个胆小鬼什么时候会躲起来呢?监督是个大问题。古罗马人决定让每个士兵都成为彼此的督战队,规定军队排成直线向前推进的时候,任何士兵只要发现自己身边的士兵开始落后,就要立即处死这个临阵脱逃者。为使这个规定显得可信,未能处死临阵脱逃者的士兵同样会被判处死刑。

今天的美国西点军校也沿用这个办法抓学生作弊,规定作弊者会被立即开除,如果发现作弊而未能及时举报同样会被开除。结果该校的考试无人监考仍秩序井然,一旦发现有人作弊,学生们就会举报,因为他们不想由于自己保持缄默而成为同样违规的同伙。

古代中国将军也用死亡逼迫士兵勇往直前。隋朝的时候,大将杨素每当与敌军对阵的时候,就先找出有过失的士卒杀掉,多的时候上百,少也不下十人。战斗打响时,他先命令300人冲锋,若冲破敌军防线便罢了;如果不能攻破敌军阵地而败退回来,则不问缘由全部斩首。然后,再命令两三百人发起进攻。将士们受此恐吓,抱着必死的心理,作战非常勇敢。

秦末的时候,韩信的做法大概更人性化一些,他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前临大敌,后无退路,士兵自然断了当逃兵的念头,勇往直前。他的对手项羽也有过类似的做法,渡过河水,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日口粮。结果士兵们果然以一当十,奋勇死战,大败秦军。

近代的英国人采取了另一种方法。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将军们让士兵穿上鲜红色的军装,排着整齐的几何图形编队行进,结果为英勇的美国大陆军提供了非常好的靶子。你说英国将军愚蠢吗?其实他们很清楚当时在做什么。整齐的几何图形编队使想要离开队伍的士兵非常抢眼,而纽扣闪闪发亮的鲜艳军装使逃兵很难把自己隐藏起来。正是这样的部队,在几十年之后的滑铁卢战役中击败了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

士兵在战场上的最佳策略是通过当逃兵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而将军要想制止临阵脱逃,就只能想方设法让士兵感到勇猛地冲锋比当逃兵求生的机会更大。不论是加强监督、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在军装和队形上做文章,都是为了改变士兵在战场博弈中的最优选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