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6:第三方推荐报告的可信度有多少(1)

*你知道券商报告和第三方推荐报告的区别吗?

*你在哪里可以找到准确的信息和评价?

*你知道证监会的规范评级是怎样要求的吗?

一则“怪异”的公案

新入市的人总会问,买基金有没有什么参考依据?在中国的基金市场还处在2005~2006年那个阶段时,很多媒体给出一个简单省力的方法,那就是看基金评级,比如晨星基金等。选基金不能盲目,如今资讯发达,总有很多渠道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第三方评级和报告就是其中之一。

看基金评级榜单,至少在2006年之前不会得到太差的结果,被选为四星五星的基金在后来的市场里基本都获得了中等水平以上的回报。不过从2007年开始,基金的评级机构越来越多,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基金评级也变得复杂起来。

区别于对已有基金的评价,券商的基金分析师们还会对新发行的基金作一番点评,就像券商分析师们对新股所作的点评那样。

但是,诸如此类的报告可信度有多高呢?每当有人拿着某只新基金的分析报告来咨询笔者时,我往往会说,“看那东西”原因何在?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最近的一桩“公案”是关于一只分级交易基金的。

一家知名券商的分析师在产品发售前指出,该基金激进份额上市后会出现大幅溢价的局面,他指出此前已有先例。随后该基金的发行规模大幅超过预期,在上市前一刻,该分析师调低了溢价预期。

但是,冲着溢价而去的投资者们被全数 “套牢”,因为该基金上市首日非但没有溢价,还出现了的折价。于是双方引起了纠纷。

笔者和一些专业人士坐在一起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人就指出,虽然马有失蹄,但是从这只基金看,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在该基金的销售中,该分析师所在的券商是主力销售渠道。换句话说,这个分析师的报告与该基金的销售有着直接的联系。

谨慎的基金行业分析师

笔者在采访中也经常与来自券商的基金分析师打交道。他们的素养很好,对于笔者问到的行业性的问题、技术性的问题,总不吝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点评。不过,当笔者要他们针对基金的缺点发表看法时,他们一般都会说:“我可以说,但你帮我匿名,公司有规定,不允许说坏话的。”

也正是如此,人们很少能在公开的媒体以及公众场合听到某个分析师对于基金的公开批评,但这并不代表基金不存在问题,也不代表分析师不知道基金存在问题。

券商研究所作为券商的一部分,很难完全体现出独立性。一般来说,券商基金研究报告的质量是决定基金“分仓”多少的一个依据,既有基金每年的成交量有多少是在这个券商完成的,这直接关系到券商能赚到多少钱。在如此的情形之下,一些券商研究所自然“吃别人的嘴软”了。

对于券商分析师来说,作为“卖方”,他们会对“买方”(基金公司)的要求有所考虑。推荐报告大部分时间是作为商品一样出售的,大多数分析师只点评好基金,不点评坏基金;但也有分析师会把坏的说成好的。

一些投资者也许并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盲目相信一些研究所的报告,而不考虑到研究所和基金的真实关系。所以,对于一些新基金的推荐报告,你别太当真。当然,那些用数据说话的榜单,大部分时候还是公允的,可以作为参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