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2:都是前几名,其中有差距(2)

此外从实际情况看,基金运作的仓位风格是在逐年变化的,所以有时候可能你看到某基金当年是股票型基金,下一年可能变成了积极配置型基金。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分类则是细致的分类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也给了营销策划人员更多的机会来找出“第一”的存在。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分类方法如表1-4所示。

资料来源: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

进阶阅读:

1.基金长期和短期绩效数据都有缺陷

基金的宣传策略部门或外包团队所对准的,有时候也是媒体的软肋。在财经媒体林立的竞争环境下,如果按照长期投资的理念,只对1年期、2年期、3年期或者更久的优胜者进行分析和报道,那么报道和研究基金行业的内容就会很少,这会使媒体和数据研究部门十分尴尬。

一方面,投资者多半也不可能等个一年半载才看着基金业绩下滑或者上升;另一方面,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虽然短期的投资者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但是短期的业绩变化还是很影响规模。加上媒体和研究机构也需要新鲜的数据,于是,各种短期突出的产品、事件和数据自然会落入公众的视线中。

这种追求短期数据的环境,其形成也是颇为无奈的,不好说是公众催生了基金公司浮躁,还是基金公司诱导公众短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很难评价。这种对短期数据的追求,自然会造成不少尴尬之事。

比如,以2009年媒体对某主题精选基金的报道为例,在第一季度的时候,该基金抓住了市场启动的机遇,表现良好。成为当季名列前茅的基金,媒体也报道较多;第二季度中该基金转向谨慎,而一直到7月份,股市都在单边上涨,该基金大幅落后,大批投资者在网络论坛上议论基金经理踏空,媒体也报道该基金业绩下滑;但8月份开始市场急剧下挫,证明市场的确有风险,该主题精选基金又成为抗跌的代表。

这时候投资者就会发现,盖棺定论往往都太早。

多用短期数据有坏处,那用长期数据就一定好吗?有的时候,基金公司也愿意引用长达3年或者5年的历史数据来说明问题,但在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和基金市场上,这真是一个不尴不尬的数据。

且不说从5年前到现在,证券市场的结构发生了股权分置改革这样不可逆转的变化,就是从基金本身来说,这个行业基金经理和投资团队轮换一圈的速度要远快过牛熊周期轮换的速度,在基金经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的行业中,这样的时间区间还不是从评价一个基金的好坏。

2.发现“张冠李戴”的基金

基金业绩的比较一般来说都讲究对等,你不能拿债券基金的业绩和股票基金的业绩进行比较。更确切地说,你不能用混合基金去和股票基金比较,也不能拿指数基金和被动基金比较。

但实际上,分类方法和仓位之间的异同使得投资者经常看不清这一点。

比如某精选混合型基金,按照合同上的分类看,该基金是混合型基金中的第一名,就算放在股票型基金中,其收益率数据也足够傲视群雄。

但当季报披露后,投资者发现其连续6个季度的仓位都在85%以上,最近两个季度的仓位在90%以上,显然这样的基金实质上属于股票型基金。这样的事情在A股基金中并不少见。

这时候只能说,我们拿着一个梨子在和一堆苹果比较好坏。

表1-5是因实际仓位被划分为股票型基金的混合型基金。

表1-5因实际仓位被划分为股票型基金铁混合型基金

3.基金公司的传单和广告比网上的推广稿更可信

这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强大的策划和推广能力面前,有不少基金公司的推广宣传稿不经过审核就直接出现在了部分“原创”网站上。

实际上每一个基金公司也有自己的网站,但他们一般不会将自己的宣传稿直接挂在网站上,而是更希望转载媒体的报道。

基金公司在银行放置的宣传材料以及在平面和互动媒体上投放的广告,都是受到证监会约束的,这些材料在投放前需要备案。而证监会也在此前的规定中约定了:哪些词句是可以用的,哪能些数据是可以用的,而哪些诱导性的东西是不能用的。很少有基金公司敢在这一方面越雷池半步。

相反,推广的宣传稿有时候可能外包,且并不在监管之列,则可能引用一些并不恰当的数据。这样看来,广告反而更让人放心。

小贴士:监管部门关于基金推介材料的规定

不能使用的词句:

在缺乏足够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使用“业绩稳健”、“业绩优良”、“名列前茅”、“位居前列”、“首只”、“最大”、“最好”、“最强”、“唯一”等表述;

不得使用“坐享财富增长”、“安心享受成长”、“尽享牛市”等易使基金投资人忽视风险的表述;

不得使用“欲购从速”、“申购良机”等片面强调集中营销时间限制的表述;

不得使用“净值归一”等误导基金投资人的表述。

介绍奖项的方法:

基金管理公司或旗下基金产品获得奖项的,应当引用业界公认比较权威的奖项,且应当避免引用两年前的奖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