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游(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大都闲不住,他们喜欢四处游历,会见各种各样的人,比如孔子、墨子、孟子等。时值天下大乱,跨越边境,从一国跑到另一国,我想这些知识分子应该不必要签证,或者迁户口、办暂住证吧。如果像现今这么麻烦的话,他们也就不会东奔西荡了。

庄子也是个闲不住的人。从《庄子》和别的文献资料看,他的一生,向北去过赵国,向西去过魏国,向南去过楚国,向东去过鲁国。当然,其中有些记载很可能并不可靠。庄子那么穷,为什么还要到处乱跑呢?究竟是为了走亲?或访友?或出使?或为他负责的那个小单位“跑销售”?或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或推销自己,找官做?或考察国际局势?再不纯粹就是为了转悠着玩儿?说不清楚,因为文献缺乏,并且现存文献的记载也不一定真实可靠。

庄子生平所打过交道的人也不算少。其中既有国君、太宰、外国使者、河务官之类的非贵即富者,当然还包括他的家人、弟子和朋友。然而在这些人中,庄子一生交往较多并且关系密切的“老哥们”、“老伙计”,似乎只有一个,这便是惠施。

惠施,约前370年—约前318年,或者约前380年—约前300年。他比庄子年长些,是庄子的老乡,也是宋国人,不过他生平中最辉煌的经历却主要发生在西边的魏国(首都大梁,即今天的开封)。据记载,惠施做过魏惠王的相,为魏国制定过法律;他还是当时合纵抗秦主张的积极倡导者;由于他的建议,齐、魏两国的君主在徐州举行了会晤,相互称“王”;此外,惠施又曾替魏王向南出使楚国、向北出使赵国。因而堪称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和战略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品位、情趣不同的人不可能交好。如果惠施仅仅在法制建设和政治舞台上很有本事,庄子是根本不可能和他交往的,更不要说成为好朋友了,因为庄子压根儿不喜欢一门心思搞政治的功名利禄之徒。好在惠施既是法学家、政治家和战略家,另外还是以辩论见长的著名哲学家,他也喜欢像庄子那样琢磨许多匪夷所思的问题,说一大箩筐稀奇古怪的疯话,告诉大家一些在别人看来只能是歪理的道理。并且,虽然惠施在魏国政坛权倾一时,但后来却因为与张仪意见不合而被逐出了魏国,以致辗转流落于楚国和宋国,成了仕途上的失意者。总之,庄、惠都是高人、奇人。正是这一方面,成为了二者相交为挚友的机缘。

用常人的眼光看,这两个原本属于两条道上,并且还都又高又怪的家伙,他们能玩到一起去,说起来本身就很奇怪:庄子是一贫如洗的穷人,惠施是君王的相,在魏国那可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庄子对乱世官场上的人和事几乎有“生理性”的反感和厌恶,惠施恰恰是魏国乃至国际政治舞台上卓有成就、声名显赫的大人物;惠施在魏国的内政和外交方面都颇有建树,庄子却对当时政治人物的所作所为一概地很不以为然。一般的友谊产生于志同道合,而庄、惠的友谊却始终体现着志不同、道不合!

有一个故事说:惠施在魏国为相期间,庄子曾去魏国的首都大梁拜访他。有人就提醒惠施说,庄子来了后,可能要取代你的权位。惠施听了很害怕,于是命人四处搜查,想抓住庄子并控制起来,或把他赶出魏国。后来庄子终于见到了惠施,他觉得这事儿很可笑,就说:“南方有种叫鹓鶵的鸟,长相类似于凤凰,它从南海飞到北海去。飞行过程中,不是梧桐树它不在上面歇脚,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有只猫头鹰刚好捡到一只已经腐烂的死老鼠,它担心天上飞过的鹓鶵会来跟它抢着吃,就伸着脖子仰头狂叫一声‘吓!’想把鹓鶵赶走。哥儿们,你现在是不是正死攥着手中的相位来吓唬我?你觉得我会眼馋你那只‘死老鼠’吗?荒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