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历史是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庄子在上游,我们在下游或末游。

或许是由于庄子暗中掀动的思想波澜太强劲,或许是由于庄子的阴魂从来未曾死去,或许是由于天下的水原本都是相通的,而我们更和庄子处在同一条河中,所以,虽经遥远曲折的历史流荡,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真切感受到庄子这个人的生命气息,以及他的思想所激起的无尽涟漪。

司马迁说:“庄子者,蒙人也。”这是太史公对庄子家乡故里的交代。而我有时却把这句话开玩笑地解释为:庄子是一个喜欢并且擅长蒙骗大伙的人,——用他神奇美富、“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的文章,更用他诡异多端、真假难辨、深邃高渺、越出常轨的思想。

或许正因为这一点,在后世,庄子既倾倒了无数的名流雅士,赚足了千古美誉,又惹恼了众多的正人君子,留下骂声一片。

好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摆脱简单的是非善恶,心平气和、客观公正地去看庄子,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看他究竟有多少副面孔。

好在今天我们还可以想自己之所想、说自己之所说,用我们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庄子、感悟庄子、评判庄子,无论前人如何已断言他有多么好,或有多么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同样道理,从远近历史来看,有多少读者,便有多少个庄子。他时而被看做是一个愤世之人,或超世洁士,时而被神化为一个化外老仙,时而又被斥骂为一个鬼混在世间、比小人还要小人、比乡愿还要乡愿、比阿Q还要阿Q的无耻之徒……哪个才是真正的庄子?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我在尽可能地呈现庄子所具有的各种歧异面孔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本书所描绘的只是我心目中的庄子形象,是我的“这一个”。

本书涵汇了三种视角或三种说话方式:

其一,我以我眼看庄子,我以我心想庄子,我以我手写庄子。

其二,用庄子的慧眼逼视我的内心,用庄子的妙智激发我的思考,用庄子的声音说我自己此前一直想说、却又一直说不出口的话。

其三,跨越时空,我和庄子站在一起,用我们共同的眼睛看世间之人,用我们共同的声音说天下古今之事。

坦率地说,前两条,我可以尽力做到,虽然结果不一定让人满意;第三条,我就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更不知道庄子同意不同意了。

无论是爱是恨,或者爱恨交加,抑或因爱生恨、先恨后爱,也无论爱大于恨,还是恨大于爱,读《庄子》难免动情。不动情,便读不进、读不通《庄子》,更无法抵达庄子其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的精神脉动。但是情之所发,既需合理有据,又需得到动情对象的认可和接受。庄子能接受我这个陌生人的“自作多情”吗?对此,我心里还真是没底儿。

反正我是真心的。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