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衣不仅仅是胸罩和内裤

如果跟不同国家的人说,“我是个lingerie设计师”,得到的反应会很不同。

中国的朋友会马上跟我探讨起文胸和内裤,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内衣就只是文胸和内裤。

日本的朋友要么会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要么会转移开话题,谈谈他们比较熟悉的Issey Miyake;因为日本的内衣历史虽然不短,曾经也领潮流之先,但现在基本上就只是少女的专利。即使在银座最高档的百货公司里,内衣的长相也 很不“成熟”,多是玩弄小性感、花边啰唆、花里胡哨的少女式文胸和内裤。

美国的朋友听到lingerie一词,大多会挑挑眉,“哦真的吗?”地惊喜一下,因为他们脑中浮现的多半是每年一次的“维多利亚的秘密”T台秀,秀上那些华丽、炫目、极具魅惑力却没有多少实际功能的三点式,当然,也多半会浮现那些波涛汹涌的超级大名模。

英国的朋友呢,跟美国朋友很像,只是联想到的多半是伦敦街头那些神秘 内衣店的橱窗里,那些用弹性纤维、尼龙、化纤、缎、蕾丝及绸缎一类薄、透、软、轻的面料制作的具有特殊功能──直白地说,就是具有性吸引力的内衣。

大约只有法国的朋友理智得多也成熟得多,往往会接着问一句,“女性内衣吗?”或者“内衣的哪一个类型?”因为,在法语里,lingerie这个词也包括男性内衣,泛指所有贴身的、私密的内衣种类。

人们的这种不同反应,自然与不同种族的文化、尤其是身体文化有关。 法国人浪漫精致,对待内衣的态度也优雅细腻。英国人看似保守,对待性的问题却有相当开放的一面,世界上最性感的几个内衣品牌都出自英国,比如AgentProvocateur。另外,人们的不同反应,也跟不同地区内衣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关;而发展程度的不同,又跟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关联。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受紧张的住房条件的限制,内衣里的一大种类──客厅装,就几乎少见,原因嘛,很多人家里根本没有客厅。

而在内地市场,虽然如今住房条件得到了可观的改善,但内衣里的一些概念──比如睡衣,却还没得到充分和科学的对待,还是常常见到“睡衣穿上街”的案例。有人说这跟人们的穿衣心理有关,很多人似乎觉得,好看的衣服若只留在家里穿给自己看,便好像物未尽所值;很多人更看重别人“看着怎么样”,而不是自己“觉着怎么样”,虽然“内秀”才是内衣的品质。不知是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内衣,尤其内衣里“睡衣”这个大种类,中国内地市场比起欧美市场便落后很多,实在还有不小的空间可以展拓。

在英语里,用来表达“内衣”的词汇不少,“lingerie”却是最动听的一个。比起那些直白的undergarment(直译“底下的衣服”),underwear(底下的穿着), innerwear(里面的穿着),或在工业里使用最多的intimateapparel(贴身内衣),lingerie读起来既带着点诗意,又有一种令人愉快的神秘性。这个词最早是从法文“linge”(可洗涤的)一词而来,后来又被认为是从“lin”(可洗涤的麻布)一字引申出来,因为在从埃及和印度进口棉布以前,欧洲人的内衣都是用麻或亚麻制作的。可以想见,那时候的内衣该是多么贴近自然的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