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找到你自己的赛道

心理圈的一个朋友,在博客里写了几个同学的命运。

有个同学,数年前大学毕业去搞推销,无论家长还是同学都无法理解,这似乎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决定。可是现在,那同学已经是大地区的代理了。

另一个同学多次求职未果后,转行去做自己喜欢的电脑,学心理的去搞电脑,这也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选择。可是现在,那同学已经拥有几个公司了。

还有个小学同学,因为工伤赋闲在家,突然要去卖蒸馒头,全家又是一致反对,在农村谁家不会蒸个馒头呢?可是现在,他的馒头生意已经做到了县城周边,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

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大致相当的一批人好像走一条确定的路才算符合常理。在一个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领域,你非要去走上一遭,多少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可现实却常常和我们开玩笑。你以为自己在正道上,别人都没上路,或者走在你后面。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别人和你走的根本不是一条赛道,终点的精彩度并不输于你。

朋友说起中学同学聚会。那个高考200多分的同学,开了奥迪A6,名牌大学毕业的一拨人,却还在为房子发愁;那个当时只过了大专线的女孩,开了一间工作室,可谓风生水起。读了经济系的几个同学,迎面遇上金融危机;班里最漂亮的女孩,嫁了一中年发福男,搞得班里男生都恨不得自残,最不被看好的“丑小鸭”,偏偏去了国外,老公还挺帅……

郁闷吗?那是一定的,当年想破脑袋也预料不到这个结局,现实总以最出乎意料的概率,让你感叹自己的短视。

是的,我们都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者习惯倾向等来处理某些问题、做某些决定、下某些判断,我们总是被局限在一个自己认为无比正确的“思维定势”里,从A推到B,再从B推到C。

比如,现在让你回答,你最适合做什么?搜寻的一定是你的兴趣,你的专业,你现在的硬件足够你去从事什么,因为你相信,很多事情都有它既定的规则,顺应这个规则,你才可能终有所成。

你相信读了大学才是正规军,你相信有学历才说明你有能力,你相信挣很多钱才表明你有实力,你还相信要在某个年龄段在某一个职位上才觉得自己是成功的。

你觉得一个聪明外向的孩子将来肯定发展不错,一个孤僻闷不作声的孩子将来肯定问题不断。

你还假想过一个人起点比别人高,终点也差不到哪儿去……

你认为自己站在前人总结的规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你忘了,有些时候,它却束缚了你的思维,让你错过了其他可能性。

不久前,朋友跟我讲起一个“三本”女生的夏天。

女孩叫李丹,高考分数是489分,按照分数线,只能报“三本”。李妈妈问李丹要不要复读,她并不是个差生,起码从前不是。三年前的中考,她以705分的高分考入当地最好的一中,满分是750。全家人都在为李丹叹息,她却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

一天,李丹妈妈发现,小区门口贴着海报,上面写着“李丹”和她高考成绩最突出的数学和英语分数,一旁还有标语“中考705分女神童给你做家教”。李妈妈急忙赶回家,李丹得意洋洋,已经有好几个学生了。

李丹算账:以一个学生××元计,20个就是多少元;毛坯房××元一个月,桌子板凳××元……“这是第一桶金,我要创业。”

隔壁小魏成绩比李丹高100分,却愁眉苦脸,李丹拍拍他:“不如你跟我干吧?我记得你中考英语满分。”

接着,又有新同学加入,大家的失落很快被一腔热情冲淡。第一桶金用来做什么尚不明确,但他们觉得,自己在干一番事业。同学逢人便重复李丹的话,“你把一件事情当成束缚,就不会被它挫败”。

你能说,“三本”就意味着没有出路?我相信,这个女孩以后的赛道,不见得比那些正在收拾行李、向名牌大学进发的同学差。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分别被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瓶底朝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在瓶内到处乱飞,却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在某个特定阶段,谁都可能是瓶中的苍蝇或蜜蜂,在过程中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出口在哪里;在路上的时候,永远看不到哪一条才是捷径。其实,有些时候,只要你开始走,每前进一步,都有更多的可能,就算你瞎扑腾,也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成功的人总是经历丰富,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先是经历了足够的失败,才慢慢聚焦一条路,然后深入地走下去。

关节点:思维定势

我们都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者是习惯倾向等来处理某些问题、做某些决定、下某些判断,我们总是被局限在一个自己认为无比正确的“思维定势”里,从A推到B,再从B推到C。

你认为自己站在前人总结的规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你忘了,有些时候,它却束缚了你的思维,让你错过了其他可能性。

其实,只要你开始走,每前进一步,都有更多的可能,就算你瞎扑腾,也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不少领导都有这样的习惯吧,就是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置于阴暗的角落,浇上一头大粪,任其自生自灭。具体表现为把新人放在不受重视的部门,干些打杂跑腿的工作,一旦出了问题,就劈头盖脸地批评指责,“要让新人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别太狂妄”。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