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事情,很多时候,她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去做,不屑去做,她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明知世俗险恶也不肯丧失自己的人格独立与尊严对他们附会攀缘,她只肯也只愿将爱情的支点架在与宝玉之间的个体上。她不愿意借着人情世故而保护自己的爱。
不愿意怎么办呢?那就只有死路一条。这里是等级森严的贾府,到处都是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家族势力和“金玉相对”那一说,像一座巨石横竖在她同宝玉之间。时间越走,她同宝玉之间也就被现实的洪流冲得更远,她看到了自己的寄人篱下,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意识到了自己所要追寻的是怎么一份不可能得到的东西,那份悲哀与渺茫,让她的哭泣一次比一次悲,她的生命就这样一点点地消耗着,渐渐地,她的眼前就只能看到坟墓与死场。
像她这样的人,虽然能够得到爱情,但是也极容易被爱所伤,因为她的付出是十分,给自己没有一分的保留,所以只要有一丁点儿的阻碍,对她来说,都是致命的。她用情太深,几乎到了十分敏感的地步,在爱情里,这一份纯洁,是宝贵的,因为它的难存于世。
当大局已定,我们看着她失去存活的支柱,所以她“焚稿”、“断痴情”、“自戕”,当她什么都没有了,她这个躯壳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吗?
当宝钗穿上大红嫁衣披上红盖头的时候,黛玉也穿上了死亡的外衣。我一直不愿意去猜想,洞房内的宝钗在得知黛玉的死讯之后,会呈现出一种什么表情,冷酷,得意,还是悲悯?这引申到的是道德层面的评价,她的冷酷无情,不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宝玉同黛玉的情,她未必看不见,但是这个“宝二奶奶”的宝座她非但不让,还要强行去争,有的人变成祭坛上的牺牲品,是被迫的,无奈的,而宝钗,则是“非常自觉地”将自己送到了祭坛之上。
对于宝玉,宝钗或许是有一些感情的,但这感情充其量只是喜欢,远远没有达到爱的程度。宝钗是非常现实的,宝玉长得不赖,有点小聪明、小才华,家世显赫,且还是家族的继承人,这一点她是早就衡量过的,所以,在明知宝玉同黛玉之间缺谁都不可活的情况下,在明知宝玉心里完全没有自己的情况下,她还是选择了嫁给宝玉,一个对她来说可有可无的人。
宝钗温柔贤惠,长相漂亮,且又长袖善舞,如果有她的辅助,宝玉追求功名利禄定不是难事,但是,这就是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如果宝玉某天一无所有,那么宝钗肯定是不会跟着他出走的,喜欢这个字眼在她的世界观中,就已经是顶尖了,她的冷与理智注定了她不会全身心地去爱,去付出,所以,宝钗得到的只是男人对自己的喜欢,而不会是爱情。
无论是外在、内里,还是她们争斗的过程与结局,她们都是相互对称的一对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做叛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一个心满意足,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也许人们总是对两厢情愿的感情比较看好,又或者是大多时候,人们总是更愿意去同情弱者,所以人们总是对“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宝钗有着那么一层隔阂,讨伐她是用“心机”排除了黛玉,继而登上“宝二奶奶”宝座的阴谋家。
曹雪芹虽然对薛宝钗的“停机德”持贬的态度,对林黛玉的“咏絮才”持褒的态度,但这两个人都是“可叹”“堪怜”的。黛玉的泪“枯”而死,是被封建礼教而摧残;而宝钗的“独守空房”则是为封建礼教去殉葬。说到底,在这场争斗中,其实根本没有一个胜利者。不管王夫人最终看中的是宝钗的品格,还是她真的玩了什么阴谋诡计,都避免不了一个事实,婚后的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所以不管宝钗也好,黛玉也好,还是宝玉也好,他们所拥有的不过都是一场悲剧结局,这个悲剧不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