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效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

俗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看到自己优点、长处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叫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好的成绩。

有这么一则笑话:在古代,有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县城,在旅馆吃饭的时候,解差被和尚灌醉,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和尚趁机剃光他的头发,然后逃走了。

当解差醒来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然而当他一摸自己的光头时,立马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是突然他又感到困惑了:“我在哪里呢?”

这则笑话很好地反映了诗人苏东坡的那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既包涵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探讨,在自我认识上也是一个美丽的注脚。古往今来,人们想了解但又最难了解的正是自己。一个人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很难。明明自己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无法透彻地领悟这个“自我”。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现象是一种心理效应,被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有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人容易拔高自己,即对自己的优点喜欢夸大,对自己的缺点喜欢缩小。心理学家找来25个人,这25个人彼此之间都是老熟人,因此互相都比较了解。心理学家让他们分别根据爱交际、讲卫生、文雅、粗鲁、幽默、美丽、自大、聪明、势利等9个标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进行排名。

比如,在文雅这个标准上,最文雅者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以此类推。在粗鲁这个标准上,谁最粗鲁就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以此类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的24人进行评价,这样在每一个标准上,每个人都会给自己一个评价,还要给其他24人做出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这25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夸大了自己的优点和演示了自己的缺点。例如,有一个人把自己排在“文雅”的第一位,可是其他24个人给他在文雅上的平均排名却是第二十几名。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这个标准上的排名比其他人给出的平均排名提前了5名。还有一个人在“美丽”这个标准上给自己的排名比大家给出的平均排名提前了6名,而在“势利”、“自大”、“粗鲁”等标准上的排名却比大家给出的平均排名低很多。

这个实验表明,很多人对自己的优点的自我评价往往比别人高估,对自己的缺点的评价则常常比别人低估。由此我们明白:人为什么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因为谦虚可以克服自我美化的倾向,更客观、更公正地评价自己。

当然,讲究谦虚谨慎,并不是要求大家随意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求的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自我评价并非单纯地自己给自己评价,还应在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的接触中,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总结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素材,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纳入自我评价当中。由此可见,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对自己的评价。

苏东坡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1:最大的劣势是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一个人的最大劣势是什么?有的人可能觉得是出身不好,有的人可能认为是家庭贫穷,有的人可能认为是没有高学历,还有的人可能认为是没有出众的相貌 不错,这些都是一个人在当代社会竞争中的劣势,不过他们既然已成客观事实,我们只能先接受它们。若想彻底改变它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唯有客观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激发进取的信心,从而不断改变这些不良的现状。

有个小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梵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