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市场经济理论、构建市场经济伦理学的启示(3)

4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为证明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在中国社会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困扰中国伦理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人类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或一致性问题。在计划经济中,我们相信社会利益至上(或集体利益至上)原则,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利益,因而社会道德规范是由国家管理者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立场制定的。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又提倡个性解放,尊重每个人自主选择权利,并认为个人可以运用"同情心"或"推己及人"的伦理方法形成个体道德。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如何把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表现在伦理道德层面上,就是个人用推己及人(或同情心、良心)的伦理方法形成的个体道德原则,是否符合体现社会"共同利益"或"普遍价值"的道德规范的问题;而其表现在经济伦理层面上,就是个人追求最大利益是否必然能够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问题。

关于个体道德的普遍性,上文已经论及,即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可以根据经济人都有共同的、平等的自主选择权利的全称判断,用推己及人的伦理方法推证出具有普遍价值的"自利不损人"的道德原则。

关于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已经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运用边际分析(增量分析)方法,可以发现生产力结构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消费结构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个人在生产中追求利润(资源节约)的最大化,就是使资源的边际收益等于资源的市场价格。个人在生活中实现剩余效用(消费节约)的最大化,就是使消费品的边际效用等于其市场价格。这样,在经济人自主选择、平等竞争、互利交换的条件下,就会形成市场均衡价格,从而保证资源的边际收益均等,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均等。这一"等边际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出和社会福利极大化的标志。这就从数理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一致性。(关于市场配置资源的"等边际原理",本书将在第五至七章中展开论述。)

根据上述四点"启示",我们可以把伦理学与现代市场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门崭新的"市场经济伦理学"。这种伦理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中国传统的由孔子最早提出的"推己及人"的伦理方法和现代市场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这种伦理学的核心理念是确认市场经济中存在"两种道德"--人格道德(为己爱人)与经济道德(为己互利)的伦理思想,借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中国人的,乃至人类(例如"斯密悖论"问题)的道德困惑问题。鉴于解决伦理学困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确定人格道德的权利边界和经济道德的利益边界。本书将围绕如何确立两种道德边际界限展开论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