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公立医院:隐忍不言的难与痛(6)

因此,让所有公立医院回归公益,这不仅不可取,也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公立医院的改革路径选择远没有如此简单:一部分医院、一部分医疗服务项目能“回归”公益;而有些公立医院,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从事高端或专科医疗服务,为什么不选择盈利性医疗服务?

说出这样的事实,无需专家之类高深的学问,只是需要正直和勇气。

三十年前,中国的医院大都有较强的福利性,或者公益性。

为什么?多数医院大抵处在同一个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上,收费也差不多。

卫生部允许个体医生开业的文件出台于1980年。此前的医疗机构不是公立的,便是集体所有制的。省会的专科医院与县城医院也差不了太远,有一台X光机、能拍一张片就算好的了。住一天病房也只是几元,甚至是几角钱。那时,全国上下的医院病房,哪一家有空调的?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巨大转型期,变化翻天覆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建立,并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内心的灼痛与兴奋都是难忘的。上万个公立医院三十年中已经发生重大的分化和变化,多数与时俱进,脱胎换骨,旧貌换新。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中,淘汰退出的可能永远存在。位于城市的大医院和农村乡镇的小医院不同,教学医院、专科医院还是综合医院有别,面向基层还是中上层有异:服务对象,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收费标准等等,都差别极大,苦乐不均。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

现实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要承认差别与区别。无论是通天大道,还是铺花的歧路,我们都早已走得太远。今天中国医疗服务的改革,公立医院的改革,要回到三十年前出发的原点,怎么可能?!

27 拒外资医院于“国门之外”

记得,前些年采访一些会议,中央领导接见与会代表时,往往首先向奋斗的XX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问好,接着,便有热烈的掌声响起。医疗卫生当然是一个战线。

先来看看医疗卫生战线这个方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到2007年,我国有医疗机构总数近30万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60525个;卫生技术人员总数47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201万,其他有护理人员,管理人员,还有20万药剂师等。医疗卫生行业总人数近600万。

医院与卫生院是有区别的。

卫生院、防疫站是指从事公共卫生的机构,而医院则是老百姓看病的地方。根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有公立医院1.6万个,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2%,拥有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87%多。(《公益性为公立医院改革“标定”航向》,《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4月13日)

我国公立医院占有全国90%以上的卫生资源。公立医院由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主办,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这一格局三十年来没有变化。

多元化办医的格局终难形成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与卫生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医采取了一些歧视性的限制政策有关,客观上形成了不公平的挤压。这些很难加以评论。至少,我们从卫生部门的有关文件、领导讲话上看不出来,还是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医的。

但有些事情还是能够看清楚的。

在改革开放中,各级政府各级领导思想解放,北上南下,轮番登场,遍访港澳欧美,使出各种解数,拿出优惠条件招商引资,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而唯独医疗服务行业完全不同,是不对外开放的,几近“闭关锁医”,委实令人奇怪。

应该说,中国近代医学的变革,肇始于外资对医院的投资。无论是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同仁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院,都是外资投资兴建的,而且,似乎也是“公益性”的。中国在积贫积弱的年代,卫生医疗的对外开放、西方现代医学理念与医院管理体制的引进,从未听说产生过有损中国主权的副作用。说协和医院在华搞“文化侵略”,特务行径,大抵也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无稽之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