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立足京城

 

都说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黄光裕误打误撞地选择了电器行业,而这个行业正好面临着重大的变局,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器行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众所周知,中国1978年才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拿彩电当做家电业的一个代表来说,中国的电器制造业,起步确实太晚,而且熟悉我国经济的人都知道,80年代初,刚刚实行市场经济,整个国家的经济模式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以1984年,国家在彩电生产这方面,实行计划定点生产,也不足为奇。回首整个20世纪80年代,全国都算下来,不过70个冰箱定点生产厂家,80多个洗衣机定点生产厂家。定点生产就算了,还要凭票购买,整个家电产业便完全处于供不应求甚至短缺的状况之中,这种状况严重到每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提及冰箱和洗衣机产业的发展状况。

黄光裕想在这样供不应求的行业中发展立足,似乎轻而易举,实则不尽然。当时的市场,还是国有市场的天下,一家独大,谁与争锋?那个时候,也有个别私人卖电器的,也摆出一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面孔,一再提价,你爱买不买,不买我照样高价卖得出去。黄光裕知道想在这样的一片水里,找个落脚的地方,必须找个与众不同的营销办法出来。

黄光裕说:“重要的是有感觉,你要做什么事,首先得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就是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对市场的感觉,对消费者的了解,黄光裕不顾当时强大的卖方市场,没有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这样当时司空见惯的经营方式,而是果断的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路线。

当然,别以为这是他心甘情愿的,2001年黄光裕回忆说,其实当时有“逼”的成分。因为那时的商业机构大多是国有单位,有一级、二级批发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网络,实力比他强,门路比他多。“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来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当时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销。不得不说,黄光裕是一个商业奇才,他被情势所逼想出来的这种家电类零售业的拓展模式,现在成为行业的通用模式。

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这种低价策略使国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1987年11月24日,黄光裕和哥哥又开了第二家门店。1988年5月和12月又分别开了两家。

俗语说得好,天时地利人和。他占了人和:自己和哥哥胼手胝足的打拼,不起争端;地利,他选择了零售电器这个正确的行业;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黄光裕似乎有上天眷顾,当时的政策开始鼓励发展私营企业。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新增了一段文字:“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就这样被宪法扶正了,而如同黄光裕一样的私营企业家们也有了的强大的政策支撑,扬眉吐气的跟国有企业一般高了。在这个背景下,家电卖得风生水起就不足为奇了。

一般人可能小富即安,但是黄光裕不满足于这点成绩,又开始动脑筋想主意,国美的电器便宜,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知道?整版的广告做不起,中缝那尺寸之地应该没有问题吧。1991年,《北京晚报》的中缝就出现了“买电器,到国美”的广告。中缝虽小,五脏俱全,电器的价格,电器的品种,全部刊载得一清二楚。一来二去,国美卖电器,而且还是便宜的电器,就被中缝给宣传了出去。说实话,这中缝广告虽好,最开始的时候,还真没有人同黄光裕争,因为很多人认为“卖不动的商品才需要广告”,这更给了他“可乘之机”。等到黄光裕的广告把国美电器便宜的名头给打了出去后,大家看黄光裕的广告方式行之有效,想要群起效之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小广东,已经以每期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只能望报纸中缝兴叹。黄光裕算是用中缝做广告最早的人之一。

800元投入的中缝广告给国美带来了大量顾客,国美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货一卖而光”。火到什么程度,有当年的老北京说,去国美电器买电器的人,都造成交通堵塞了。店门口车水马龙,款台收银那里,排着长长的队伍。黄光裕的员工忙到什么程度?都能把价格6300多的电器,标价成为3600。抢购潮,这样的场景让家电业的一位资深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让人感觉好像是回到了十多年前的计划经济年代。”

原因也很简单,“低价!”低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一件2 000元左右的彩电比国营百货商场里便宜四五百元不是什么稀罕事。一些特价机型甚至价格不到原价的一半。这样的手段,几乎是亏损着往外卖,黄光裕图什么?他图的是让国美低价的口碑深入人心。

黄光裕还注意到,当时很多的厂商,投入大量资金打广告,但是似乎没有什么成效,消费者觉得这产品不错,但是去哪买?不知道!黄光裕看到了这个场景,脑袋又开始高速运转了,干脆他自己去争取上游商场,跟自己合作,利用国美这个平台给他们宣传,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自己既赚了物品齐全的名头,又争取了大量的消费者和上游厂商的青睐,可谓一石三鸟。

就这样, 经过三年摸爬滚打,国美电器长大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