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足智多谋的决断力(6)

苏洵在《心术》一文中就说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诚然,古今中外,大凡出色的领导者几乎都具有这一优秀的品质,那就是在任何时刻都能保持冷静,处变不惊。

领导者是群龙之首,是一个群体的核心和中坚,各项工作何去何从均操纵于其手,系于其身。领导者的情绪与思维状态,绝非只是个人感情变化之事,而是与全局和整体息息相关的。因而他又常常是部下效法、看齐的基准。群众进行各项工作与活动,除了听从领导者的号令外,还常常观看其神态。也许领导者有时很微小的一言一行就可能引起很大反响,一句怒言,一阵悲喜,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这就如同一个人重心不稳,走起路来就会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失去平衡。

古语说:“君心摇而臣心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非常时期,领导者只有用理智驾驭感情,不失常态,才能做出明智的决断,避免指挥上的失误。任何惊慌失措都只能使失败的厄运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好比舵手驾舟于大海之中,在风平浪静、风和日丽之时,要做到从容不迫地前进后退、左转右拐并不是很难,也显不出本领与水平;只有到了风急浪涌、惊涛骇浪之时也能如此,那才是真正的好舵手。

有的领导者平时处事灵活、果断,但一到急乱的关键时刻就茫然惶恐,手足无措,跟换了一个人似的,结果不仅与胜利无缘,也暴露出自身的不成熟。他们好比水鸭,只会在晴朗之日的河边嬉戏啄饵,一旦气候有变,就不知所措,甚至被河水吞噬。

1995年的日本,以阪神大地震(位于日本关西的大阪、神户等地区)为开端的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大阪、神户大地震、东京地铁沙林事件的袭击,再加上空前的日元升值,金融机构大批倒闭……这一系列不测事件使日本人引以为自豪也令世人羡慕的“安全”“发展”乃至“经济不败”的神话随之接连土崩瓦解,同时引发了政坛震荡,在苦苦支撑了漫长的一年后,心力交瘁的首相村山富市于1996年1月5日辞去了首相职务。

政坛风云变幻莫测,村山辞职固然有多重因素,但阪神地震,日本政府处理不力却是村山辞职的先兆和不容忽视的因素。

1995年1月17日,一场大地震袭击了位于日本关西的大阪、神户等地区。仅仅20秒的震动,就夺去了5000多条生命,20万栋楼房倒塌,一直被认为万无一失的高速公路断裂。公路和铁路高架桥崩塌,港湾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交通一度陷入了瘫痪。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大国,积累了丰富的防震经验,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抗震构造和技术在世界上更是首屈一指。以多震著称的日本防震抗震的措施是世界一流并建有专门的反应迅速、处理有效的预警机构和抗震机构,但这次大阪神户地震却粉碎了日本防震安全的神话。

这次大震使按照抗强地震建造的高速公路多处断裂,几米粗的钢筋水泥柱倒塌。日本人一向以做事井井有条著称,但是这次灾后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无力、脆弱暴露无遗。

其实在这次地震之前,日本和美国的防震机构均已向村山政府发出预报,但是由于日本当局对防震建筑和措施深信不疑,因此并未予以重视,日本政府反应冷淡。直到地震之后,美国救援船只开到了日本海港,当局政府才得到阪神地震的确切消息。

可见,在现代社会,不及时掌握信息,无异于一个聋子或者瞎子,而信息发达的日本恰恰扮演了这么个角色。地震后,日本政府的表现更是不尽如人意,在号称防震、抗震经验丰富、设施一流的情况下却因为危机管理不完善而导致手足无措、行动迟缓,由此造成受灾地区一片混乱,导致灾情扩大、人身伤亡惨重。在此之后,村山由于缺乏领导力,逐渐失去国民支持,因此,村山辞职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由此可见,领导者如不善于处理危机事件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受损失,政权受动荡,而原因则在于处理危机以及对突然事件应变的领导能力不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