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玫瑰与红地毯的另一端———婚姻恋爱中的经济学(4)

第三节:路径依赖—“剩女”是怎么来的

“剩女”,是现代社会给那些大龄未婚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她们也被称作“3高女”。日本人则称之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也可以称为“3S女人”: 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20世纪70年代)、Stuck(被卡住了)—单身,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高高兴兴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有的人说,“剩女”是被男人制造出来的。因为她们独立,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普通的男人不敢往旁边站,至于优秀的男人,他们更不急,他们改追事业追名牌,泡健身房泡咖啡馆。

剩女有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没有结果。她们有充实的干劲和远大的理想,并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希望找到出类拔萃的另一半。但是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 “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也有的人说,“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不是一个女人自己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制造。没有男朋友,ok,我们可以去学瑜伽、普拉提,可以去学花道、茶道……想让我们闺阁幽怨思嫁心切?对不起,没空。万一上一秒嫁给“委曲求全”,转瞬就碰见了“真命天子”,又该怎么办?但并不是说“剩女”们都信奉不谈爱情。只是人生确实有太多意外。把握你可以把握的,而对你无法把握的,不强求、不忧心如焚。人生只有一件事,在我们自己掌握之中:走到底—按照自己心灵真实的渴求走到底。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万,而这仅仅是保守数据。《海峡时报》一篇文章称北京剩女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相对于“剩男”,“剩女”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也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因为她们年过28岁就算“剩”了,而男性可以被容忍到35岁。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某公司曾举办大型白领男女公园相亲活动,组织者费尽心机说要平衡男女比例,但是结果是收效甚微,男女比例3∶7。其实根据参会者现场的观察,男女比例仅为2∶8,以至于很多大龄上海女在这样的大型相亲会上待一个小时都不见得能和一个男青年交换资料和联系方式。这样类似的活动已经办过两届,前后相隔一年,但是大龄上海女难嫁的问题丝毫没有改变。而靠近香港的深圳也一直流传着男女比例1∶7的说法,可见剩女问题在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相当严重。

剩女级别:

(1)25~27岁之间的女人为初级剩女,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圣斗士);

(2)28~30岁之间的女人为中级剩女,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必胜客);

(3)31~35岁的女人为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斗战胜佛);

(4)女人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女,当尊之为“齐天大剩”(齐天大圣)。(5)若女人到了45岁以后,那就是超级剩女,就尊称为“剩着为王”(胜者为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