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独特而被尊重

 

在美国的考试也与在国内非常不同。在密歇尔高中的每一次考试,考试题基本都是平时作业里见过的,考试成绩都会记录到GPA(GPA是Grade Point Average缩写,代表所有课程平均分数。一般A分值是4.0分,B+是3.5分,B是3.0分,C是2.0分,依此类推)里。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督促学生平时一定要掌握基本知识,否则GPA成绩不会好。在考试题里没有在国内经常遇到的“拉距离”一类的题型,更不像在国内,无论是大考也好,小测也罢,全班甚至全年级排名已经是家常便饭。在美国高中里,并不强调相互竞争和攀比,相反更推崇团体合作意识,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相互取长补短的团队合作才能更加完善。因此,我从没见过美国的老师拿出学生的成绩来互相比较。相反,学生成绩是严格保密的,就像保护隐私一样,学生之间也很少相互打听成绩。老师还会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帮助成绩稍差的学生,他们巴不得所有学生都得4.0分(满分)。

对比中美考试制度,我对国内考试排名十分反感,因为它的目的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激励学生们“比学赶超先进”,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激发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和嫉妒等负面情绪,更与着眼于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背道而驰。刚到美国时,因为语言上的劣势,我也很担心自己的学习会跟不上。但美国学校的教学气氛非常轻松愉快,美国学生上课也很随便,回答问题不用起立,不必请示老师,可以随时去上厕所,坐着不舒服可以趴在地毯上听课,更有甚者可以和老师开玩笑。美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学术权威,更多的是成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挖掘自身潜能、主动成长的顾问。我最喜欢的课程是历史、地理,米斯纳(Mr. Misner)先生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他总能让枯燥无味的历史、地理或政治课堂迸发出阵阵笑声。他以那与谢顶余发相连的银色络腮胡须和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篮球知识而闻名全镇。

这里的老师不仅平和友善,而且非常喜欢夸奖学生,刚开始在美国读书,我甚至有些不习惯,心想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还值得这么夸奖?是发自内心的夸奖吗?但不管怎样,当我被这样夸奖和欣赏时,我感到很舒服、很开心。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赏对我的支持非常大。特别是在数学课上,我更是“威风八面”。在国内,数理化是我最头疼的课程,一度使我丧失自信,可在这里,我考试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地拿满分,而且我还被提拔成了数学老师的助教,这让我很快就找回了自信,从“我不如别人”的自卑心态中走了出来。由于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不同,他们高三学的数理化内容是我在初三就学过的,国内学生数理化课程的学习难度又大大高于美国同龄段的学生。所以我慢慢成了数理化老师们的“宠儿”。于是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常帮助同学并与他们一起求解作业中的一些困难题目,慢慢地他们开玩笑时会说:“我不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懂数学。”

就这样,在国内总是感慨别的同学是天才,自己却是庸才的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我也是天才啊!我一点都不比别人差。”

在美国读书,我最深的体会是,每个学生都被老师尊重并鼓励,每个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有优点。我想这源自于他们根深蒂固地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而有尊严的,不管每个人的表现如何,他都是上帝所造的独一无二的宝贝,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层面,没有任何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完全一样。都说物以稀为贵,正因为人这样的独特性,所以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无法被替代的生命意义。无论他是做什么的,无论他做得好坏,作为一个独特的人,就应该被尊重。这种尊重可以唤起每个人内心的良知和尊严。

当我接受这个理念时,我发现自己开始改变。我在与人交往时拥有了一个更加平常的心态。以前我喜欢凡事与人对比竞争,比别人强时,我扬扬得意,不如人时,我又懊恼沮丧。我活得很累,因为我的喜怒哀乐与别人的表现息息相关,甚至当别人失误、表现不佳时,我会沾沾自喜,别人表现出众时,我会嫉妒、耿耿于怀。其实那样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现在我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尊重。从个体来说,每个人要发挥出自己的潜质,把自己的特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就是最大的成功。从整体来说,大家学习合作,才能做出伟大的事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