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关东参王(7)

他告诉杨怀仁:“他们娘儿俩一定还没吃饭,告诉厨房立刻做饭。”

回头他又和赵秀英说:“秀英,你还是先回屋里看看嫂子吧。”

赵秀英从后背解下一个破口袋说:“好,一会儿我就去。你还是先看看这个,善起说只有你能把它卖出去。”

打开那个打着补丁的破口袋,里面装满了金黄色的蘑菇。赵秀英将蘑菇全部倒了出来,后堂屋子里立刻腾满了一种山野的清香味。

蘑菇散落,中间露出一个包裹,桦树皮的包裹。赵秀英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层厚厚的苔藓。再打开那层带有老林子土腥气的苔藓,仿佛有一道闪电映得赵北川眼睛一亮,本来就大的眼珠子刹那间瞪得溜圆。

人参,真不是浪得虚名,的的确确的如人形之参。有胳膊有腿,须发飘飘,那碗状的芦头盘旋而上,仔细看去,赵北川认为就像南极仙翁的大额头。

这棵人参足有小胳膊粗细,赵北川颤巍巍拿起,长须垂地竟然和他差不多高。孙善起是行家啊!那么多的根须,一根也没挖断。

赵北川张着嘴,好半天才记起要喘口气。

突然,他大喝一声道:“好,这就是龟伏!”

赵北川见多识广,他的山货庄也是以人参为主。对于关东三宝之首的人参,赵北川是重点研究。当“老把头”孙良死在长白山的老林子里时,曾经留下一句话:这关东山最好的人参是一对,一个叫龟伏,一个叫龙腾。从这棵人参的形体看,赵北川认定它就是“龟伏”。

赵秀英并不知道这些,她就是记得孙善起告诫她的话:“这棵人参是宝中之宝,没有一万大洋不要出手。记住了,这关系到我们一家的幸福,更关系到广斌的将来。”

此刻,看到大哥的表情,她更加相信了孙善起的话。

“好、好好,收起、收起!”激动之余的赵北川一方面嘱托妹妹收起,一只手却在那棵参上来回抚摸,不忍收手。

恰在这时,杨怀仁一头撞进,他对赵北川说:“老爷,饭好了,请大小姐赶紧吃饭吧!”

赵北川有事可也不背杨怀仁,他借机召唤道:“来,怀仁,开开眼。这就是龟伏。”

杨怀仁作为山货庄的二掌柜,平常就在前堂照料生意,对于人参岂有不熟之理?听到赵北川的召唤,他的眼光投向了那棵八两大人参。立刻,他的小眼睛竟有顷刻放大之势。嘴巴张开,好久没有合拢。

“这、这,哪儿来的?”杨怀仁说起话来都有些结结巴巴。

赵北川一笑,不无骄傲地说道:“那你还猜不出来,除了参王谁有这个本事?”

当初,赵秀英嫁给孙善起,赵北川是主要赞同者。没有他的臂助,赵秀英是顶不住父母的压力的。赵北川对孙善起是赏识有加,今天又当着赵秀英的面夸奖起来。

听到这样的话,赵秀英自然是面露喜色。

赵北川再一次地叮嘱:“收起来,赶紧收起来!”又对杨怀仁说,“对任何人也不要说,也不要提起这棵参。”

赵北川的小心是有道理的,多年经商,他完全知道“财帛动人心”这句话中渗出的道理。尤其是像孙善起和妹妹这样的,平常是穷人,可又要一夜变富,不管是忌妒还是觊觎,人们这些平常皆有的心态,都会是他们致富路上可怕的对手。

“财不露白”啊!赵北川相信这个。

赵秀英没有哥哥那么多的心机,但哥哥说话肯定是对的。她立刻重新将人参包好,用原来的椴树皮做的腰子捆好桦树皮包裹。然后,她郑重地交给赵北川说:“这件事,善起说过,就得拜托哥哥了。除了大哥你,抚松城里再没有别人能卖得了这棵参。”

一句话,赵北川也沉重起来,他双手接过。轻轻地放在身边的八仙桌上,回头说:“这件事,恐怕还得麻烦怀仁哪!买卖路上他比我熟,让他陪你吧!”

赵北川这样表态,杨怀仁本来就弯的腰身更加收缩。好像压力太大,他有点不堪重负似的。

4

当初吉林为什么又叫船厂?因为那时的松花江水路畅通,吉林就有很大的造船厂。长白山老林子如海,每到冬天,人们采伐林木堆在松花江上。一旦春暖花开,坚冰融化,人们会将这些木头编成木排。然后,沿着松花江的江流放到吉林卖给船厂。船厂造的船在松花江中航行,既载客也载货。后来,俄国人又在东北修了中东路,吉林就成了水旱码头,格外的繁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