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 《八贤手札》

“先大夫据案起草,动辄盈尺;诸名贤书札往还,日或数十百通。盈积箱簏。”

这本书作者阵容很有可观。“八贤”中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荃、彭玉麟、沈葆桢、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世俊杰,呼风唤雨,辄动天下。该书序文作者瞿鸿禨,光绪元年大考第一,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大臣,曾参议清末立宪。跋语作者郭嵩焘,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坚,中国第一个驻外外交官。因任驻英公使,著有《使西纪程》,主张革故鼎新。

郭嵩焘的弟弟郭昆焘,禀赋才略不在其兄之后,尤“深于戎略”(瞿鸿禨语)。只因他“天性恬退,成劳不居”,喜欢“俯仰歌啸于泉石之间”,远离官场、沙场,最多作为“幕府”出些主意,不登前台,所以名气远不如兄。号称“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的“百度百科”上,郭昆焘词条仅一百四五十字。

真实发生过的那段历史对他的礼遇却隆重得多。《八贤手札》便是一证。其正文逾六万字,全是曾、左、李等八人给郭昆焘的书信。其中,曾国藩二十八通,左宗棠十二通,李鸿章六通,胡林翼十六通,曾国荃十四通,彭玉麟十七通,沈葆桢四通,骆秉章七通。据郭昆焘哲嗣郭庆藩说,有十多年时间里,其父“专主军幕”,“四方将帅驰书问方略”。“先大夫据案起草,动辄盈尺;诸名贤书札往还,日或数十百通。盈积箱簏”。

在郭昆焘,诸如此类,无非寻常事,亦无意身后声名,所以,满箱书札“为人攫去不置问”,潇洒到无以复加。当时郭庆藩年纪还小,虽常见父亲闻鸡起舞,笔走龙蛇,却不懂父亲与远方沙场将帅书函交驰的意义、价值,也没有心力予以保护。待其长大,渐知世事,即用心收集起父执八方来信,日积月累,蔚为大观。但他并不视此为私产,“因取骆文忠曾文正胡文忠沈文肃诸公,今相国李公、左公,宫保曾公、彭公手札,各摹刻数通,与海内共欣赏之”。这大概就是曾文正公所称道的“扩然而大公”的风范。

瞿鸿禨在该书序文中表示,书中手札存了“父执之风仪”,更存了益于后人了解历史起伏的素材,对郭昆焘曾有过的历史贡献也可推知大概。原话为:“后之览者,因以考知世变,将有感于人才之盛衰;而先生之闳识孤怀,功在当时而不与,亦可以得其概焉!”

《八贤手札》阅读未毕,遇上民国版《曾文正公家书》(上中下)三本一套,也买下,作延伸阅读,对曾氏之贤有了更多领悟。譬如其自拟“五箴”(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不离人生大关节处,言辞中贯注浩然之气,确为修身要津。言及“居敬”,曰:“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汝,天罚昭昭。”类似议论,触目皆是。这样想问题,必然会认真对待人生所遇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自然就进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状态。人之贤,来自于滴水穿石的功夫。

梁漱溟先生一生喜欢的“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也在曾氏家书中读到。毕竟都是贤哲,自有会心之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