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召见卫立煌(2)

卫立煌的一番话铿锵有力,但是蒋介石听了却颇不是滋味。他哼了哼嗓子,然后说道:

“是的,是的,俊如的话很有道理,很有道理……这个这个……我们这一次远征,一定要打好仗,这个这个……但是,也要注意保存实力。这个这个……我们国内的麻烦还很多,不能把兵力消耗在国外。这个这个……此外,这次远征军到了缅甸,要注意与盟军配合好,这个这个……要服从胡敦将军和史迪威将军的指挥。”

蒋介石决无口吃的毛病,但在谈话中因为思考措词,或有碍难启齿的话,他就习惯用一连串“这个”来保持讲话的连续性。

卫立煌听了蒋介石的话,不禁一怔!再看看在坐诸将领,一个个低垂目光呆若木鸡。显然是在坐听者都感到蒋介石的话十分不妥,却又不敢反驳。卫立煌觉得既然委任自己为远征军司令长官,远征军的成败系于一身,所以决不能对影响远征军作战的错误决定沉默不言。

“委座,远征军入缅作战,固然主要是保卫滇缅路畅通,但同时也是解英缅军之危。再者,我们是英、美的同盟国——平等关系,怎么能把军队交给英、美将领去指挥呢?这岂不是丧失主权吗?”

蒋介石“唔——”了半晌,颇有尴尬之色,“唔——是这样的……这个这个……英、美不仅武器装备先进,在战略战术上也比我们先进……这个这个……恐怕美国武器运来,我们的将士还不会用哩。这个这个……所以还是听从他们的指挥为好。”

卫立煌认为武器的使用与作战指挥权是两回事,决不能相提并论,事关重大,所以必须争一争:“委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军与日寇作战有四年之经验,这是我军之长,英、美之短。尤其是英方,尚且派遣军官来我国学习游击战术哩。在战略战术上,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但决不能一方服从另一方。”

蒋介石很有耐心地听完了卫立煌的话,表面故作镇静,实际内心是很虚弱的。他颇埋怨卫立煌的固执,却又不能发作,因此十分吃力地说:“唔——这个这个……你的话很有道理……这个这个……这一次出国作战,装备、给养、运输……都要依靠英、美的支持,尤其是那个即将派来的史迪威,全权控制美国援华物资,所以……这个这个……必须服从其指挥!”

原来如此——“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既是这样,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但是,卫立煌已深深地意识到:把军队指挥权交给外国人,中国军队的命运就操在外国人之手了,这是完全可以预见到的危险。因此,他顿然懊悔不该答应就任远征军司令长官这一职务。但是,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他似乎没有退路了,他只能力争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处境。

“委座,让十万大军去听洋人的摆布,这是很危险的啊!再者,将领们打仗时没有主观意志,只能听人进退,这仗也没法打啊!”

蒋介石皱了皱眉,暗想:“我又何尝愿意把军队交给洋人去指挥呢?但是,不这样又怎么能把美援弄到手呢?”这些苦衷他自然不便公开对部下讲。“实际上指挥权并不在洋人手里——我是中国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只不过是我的参谋长,他要服从我的指挥的!”

卫立煌感到自己再不便硬顶了,便注视着杜聿明,意思是说:“你是副司令长官,你也有责任讲话啊!”杜聿明意识到了,而且也认为自己责任重大,必须争一争,因此起身说:

“委座,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与委座的意图不合,部下将如何处置呢?”

卫立煌不禁暗暗喝彩:“问得好!问得妙!”他注视着蒋介石,看对方如何回答。

蒋介石看了杜聿明一眼:“唔——这个这个……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这个这个……你随时打电报来好了,我会明确指示的。”最后他又补充道:“对于洋人的鬼名堂,我心里有数,你们放心好了。”

话已经说到这里了,卫立煌与杜聿明交换了一下无可奈何的眼色,不敢再争论了。

谈话的时间并不长,但因为途中的耽搁,已是中午时候,蒋介石邀请诸将领在官邸共进午餐。侍从副官前来带领诸将领去餐厅就坐,但诸将领来到餐厅,蒋介石却进里面去了,迟迟没有出来,所以大家不便就坐,站在餐厅里,颇有点手足无措。所幸过了不久,蒋介石便偕宋美龄来到餐厅。

这位当时中国的第一夫人、宋家的三千金穿着一身深蓝色丝绒旗袍,仪态端庄,她一走进餐厅,不等卫立煌向她致敬,便主动亲切地打招呼:

“俊如,好久不见了,你现在生活得还好吗?”

卫立煌恭恭敬敬地答道:“承蒙夫人下问,俊如倒也粗安。”

宋美龄望着卫立煌,十分动感情地说:“我知道你是很坚强的,但是,总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看你消瘦多了。这样下去总是不怎么好的——你需要有个人照顾生活啊。”

卫立煌凄然一笑:“谢谢夫人关怀。现在正如委座所说——抗战到了最后关头,还是等到胜利以后再说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