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进逼(1)

现在,希特勒发现自己已经与全球最大的帝国――大英帝国、全球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以及欧洲陆军强国――苏联为敌,被迫与它们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就苏联而言,虽然在1941年遭到德军的沉重打击,但仍然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陆军。希特勒非常清楚,德国既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源来击败如此强大的敌人。事实上,希特勒的战略就是对单个对手发动短暂的速战速决的战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而不必倾尽德国举国之力,这就是所谓的“闪电战”。1942年3月,形势的发展迫使德军在调转军队对抗英美之前必须击败苏联,如果德军击败苏联,那么苏联丰富的农业和经济资源将使德军具备与美英强大的海军和经济实力对抗的能力。因此,德军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必须在1942年春季通过一次战役击败苏联,这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1942年的战役将遵循1941年的“大规模歼灭战”的方法,“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1941年的失败已经使德军极度震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极大地动摇了第三帝国的基础,彻底断送了德军取得东线胜利的希望。

在1942年4月5日的“第41号元首指令”中,希特勒确信,击败苏联的最佳方式将是摧毁苏联南部各大集团军,同时切断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应,必须在上游切断伏尔加河的交通,而不是在斯大林格勒市区,使苏军无法运动,成为德军易于攻击的目标。石油问题是希特勒考虑的主要因素。至1942年3月,德国现有的石油储备无法维持像“巴巴罗萨”这种规模的作战行动,更不用说一场针对盟国部队的消耗性战争了。希特勒充分认识到德国对罗马尼亚油田的严重依赖程度,认为只有夺取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油田,才能够弥补这一不足。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产量占到苏联石油总量的10%,但对于德国来说,最有价值的产油地是阿塞拜疆的巴库,这里的石油产量占到苏联石油总量的80%。1942年6月30日,希特勒向南方集团军群的军官们宣布:“如果不能够获得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将不得不终止这场战争。”

德军在1942年的战争目标,取决于希特勒取得比“巴巴罗萨”行动更大胜利的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军指挥官纷纷指责希特勒对于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1942年春季,几乎没有人对希特勒将石油作为主要战争目标的做法提出质疑。作为一名军事战略家,希特勒既不像他自认为的那样精明强干、才智过人,也不像其他人所说的那样平庸无能。他是一个有灵感的赌徒,而不是一个系统的军事决策者。随着1941年12月希特勒的“东线防御”指令取得显著成效,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只是将军们缺乏意志和效忠“国家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同“巴巴罗萨”行动类似,“第41号元首指令”仅仅指出了一个战略目的,而不是一项详细的战役计划。这项指令只涉及了作战行动的第一阶段,在该阶段,通过在顿河西部实施一系列的“大规模歼灭战”消灭南部地区的苏军部队。需要指出的是,同莫斯科一样,斯大林格勒最初并非德军在1942年的正式进攻目标。事实上,这座城市是德军消灭苏军和夺取石油资源的第二个目标,石油资源是德军1942年的最初作战目标。根据计划,德国的“蓝色”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组成的冯·魏克斯集群从库尔斯克地区向东发动大规模进攻;第二阶段由保卢斯指挥第6集团军直接向西推进,直插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地区,包围顿河西部的苏军;第三阶段由第4装甲集群沿着顿河向东南方向推进。同时,罗夫将军的第17集团军将从罗斯托夫向东推进,包围和消灭向东转移的苏军。随后,德军将进行高加索战役,攻占迈科普和格罗兹尼,沿着斯大林格勒南部的伏尔加河向苏联石油工业中心――巴库快速推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