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8)

9个星期后,斯摩棱斯克沦陷。1941年9月30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台风行动”开始。由于时间已经逐渐接近德军作战的最后期限――冬季,因此他们不得不加快推进速度。此时此刻,距离和时间对于战争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明显。10月2日,在第4装甲集群的支援下,再加上第2与第3装甲集群的回归,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大增,迅速撕开了苏军防线。在维亚济马,短短10天之内,德军充分运用高超的技战术,以压倒性优势迅速吞噬了苏军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同时,在南部241公里处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也被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打垮。苏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在维亚济马与布良斯克的包围圈中,苏军损失了60万多人,防线完全被德军冲垮。综观全局,德军攻陷混乱不堪、濒临崩溃的莫斯科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了。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连下了数天的大雨,道路湿滑泥泞,德军不得不放慢推进速度。如果德军在1941年8月底或9月初向莫斯科发动进攻,他们仍然能够像10月的攻势那样撕开苏军防线,但即使现在,如果有更好的天气,德军也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绝佳的机会。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德军能够利用的时间逐渐结束减少,历史上给人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军事胜利之一――包围基辅,却使德军错失了一次大好良机。1941年10月底,苏联最高统帅部下达了强制性命令,为隆冬季节的歼灭战做好准备,誓死保卫莫斯科。哈尔德最初提出的方案,即对莫斯科实施机动包围,使用一个新到的德国集团军消灭苏军,已经完全不适合此时的形势。

博克与哈尔德非常清楚,德军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实力大不如前,而且装甲部队的机械损耗极其严重。德军再也没有潜力与苏军进行一场阵地消耗战了,但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此时的德军骑虎难下,必须打赢一场战役。在“巴巴罗萨”行动中,苏军缺乏实施联合纵深防御与直线防御的能力。然而在莫斯科,在维亚济马惨败之后的10月10日立刻受命指挥西方面军的朱可夫将军得到几大因素的帮助,这些因素确保了此次战役与此前战役截然不同。首先,当地分布着多处的森林、沼泽和河流,恰恰位于德军进攻的中轴线上,在冬季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严重影响了德军装甲部队的作战行动。其次,德军此役的意图非常明确,很难达成突袭的效果。最后,由于苏军准确地预测到了德军可能采用围歼的战法,所以在右翼,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第16集团军得到了增援,在20公里的纵深防御阵地上部署了8万人的防御兵力;在左翼,环绕图拉的第50集团军的阵地也得到了加强,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相对峙。苏军的部署方式迫使德军投入正面进攻。就这样,苏军在战争中首次通过联合纵深防御与阵地战,得以和德军展开对等的对攻战。

从战略角度考虑,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使苏联能够在1941年免于遭受被德国击败的命运,然而,截至1941年11月初,苏军在欧洲地区的兵力已经降至230万,是战争爆发以来的最低点。后来,据斯大林秘密安插在东京的重要间谍德国人理查德·佐尔格提供的情报显示,日本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太平洋,而不是苏联东部,于是,斯大林密令红军从西伯利亚抽出了15个师返回欧洲战场。此时,斯大林起用了更优秀的指挥官指挥作战,有力地配合了这次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为粉碎敌人创造了条件。朱可夫对一些部队进行了整合,将他们部署在关键的防御部位,同时抽调人员,训练那些匆忙应征到莫斯科前线、经验不足的新兵。在这次战略部署的过程中,莫斯科的铁路枢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斗中为苏军提供了战术机动性,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至此,苏军前线的作战行动与后方的经济努力协调一致。相比之下,德军却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沿着满是泥泞的道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苏军指挥官能够依赖有效的(虽然粗糙但用起来还较为有效)的后方勤务,而德军指挥官却只能苦苦支撑,竭力忍受毫无规律的物资与给养供应。由于德军得不到足够的设备来改造苏联铁路,他们对于公路的依赖几乎达到了极限,由此引发的一些严重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如果苏军打算粉碎敌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那么冬季的莫斯科就是最合适的阵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