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3)

这份概要性的文件,为1940年12月18日发布的“第21号元首指令”奠定了基础。但它并非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事实上,只是为德军第一阶段的作战行动明确了基本的作战目标。正因为此,德军作战计划的特点便是不断争论,并且就如何通过一次战役击败苏联的最佳作战方式,在战斗过程中不断进行临时发挥、仓促规划。在这次进攻行动中,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首当其冲,担任主力进攻部队。博克1898年参加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担任营长,荣获德军最高军事荣誉勋章,他简直就是傲慢得不可一世的普鲁士军事传统的一个缩影。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博克指挥北方集团军群作战,在1940年5―6月的法国战役中,他又指挥B集团军群作战。在入侵苏联的战争中,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由施特劳斯将军的第9集团军以及冯·克鲁格将军的第4集团军组成,其攻击力量是第9集团军下属的第3装甲集群(指挥官霍斯将军)以及第4集团军所属第2装甲集群(指挥官古德里安将军)。中央集团军群将以北翼第3装甲集群和南翼第2装甲集群为前锋,在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发起两场“大规模歼灭战”。德军通过两翼包抄,将苏军赶进“口袋”之中,而后由第9和第4集团军负责消灭,最终将位于白俄罗斯的苏军全部歼灭。作为德军“闪电战”的重要元素的空中支援任务,将由凯塞林陆军元帅指挥的第2航空队来执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认为,在取得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之后,就能够占领杜维纳河到第聂伯河之间的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奥尔沙地区。在第一阶段作战中,中央集团军群的最终目标是攻克斯摩棱斯克,彻底打通前往苏联心脏的门户。只有夺取斯摩棱斯克,德军才能够占领进攻莫斯科所必需的阵地。然而,德军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尚未明确,希特勒还没有正式批准将莫斯科作为德军专门进攻的目标。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威廉·冯·勒布陆军元帅有着很高的指挥才能,还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个性,他曾经参与镇压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的“啤酒馆政变”,尽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非很大,但由于这一背景,他从来没有进入过被希特勒器重的将军之列。在波兰战役中,勒布指挥C集团军群保卫德法边境。在对法国的战争中,勒布率领的C集团军群表现非常突出,成功占领马其诺防线。1940年7月,由于在西线战功显赫,勒布被提升为陆军元帅。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是冯·库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18集团军,右翼是布施将军率领的第16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的突击部队为霍普纳将军率领的第4装甲集群,凯勒上将指挥的第1航空队负责提供空中支援。此外,北方集团军群还得到芬兰15个师的支持,他们前来夺回1939年11月―1940年3月苏芬战争失败后被斯大林夺占的列宁格勒北部的领土。根据第21号元首指令,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消灭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进而控制海岸线,最后攻占列宁格勒。在这一阶段,波罗的海与列宁格勒是让希特勒垂涎三尺的目标,但并不是总参谋长弗兰茨·哈尔德上将希望进攻的目标。当德军在波兰和法国作战时,德军高层并没有制定有关在西线第一阶段战役结束后的计划,更为严重的是,德军指挥层内部出现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即希特勒的观点和哈尔德代表的陆军所持的观点(进攻莫斯科)。由于德军统帅部未能确定出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将对德军在1941年和1942年的作战行动造成极大的危害。

南方集团军群部署在波兰―乌克兰边境,由陆军元帅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指挥。龙德施泰特生于1875年,他的军事生涯堪称完美。1914年,时任德军某师参谋长的龙德施泰特在阿尔萨斯一举成名,后担任军参谋长。1938年10月,龙德施泰特退出现役。1939年夏季他恢复军职,同年参加入侵波兰的行动,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在1940年法国战事中,他指挥A集团军群。做事干练的龙德施泰特并不认为德军通过一次战役取胜就能够击败苏联,甚至在1941年3月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后仍然对此深感怀疑。南方集团军群由冯·克莱斯特将军的第1装甲集群、冯·赖歇瑙陆军元帅的第6集团军、冯·斯徒普纳格将军的第17集团军以及施伯特将军指挥的第11集团军组成。根据计划,行动开始后,第1装甲集群将首先抵达基辅附近的第聂伯河,并继续沿着第聂伯河向东南方向推进,阻止苏军从乌克兰西部撤退。第17集团军将向东推进,作为第1装甲集群的侧翼进攻部队,确保在大规模包围战中全歼苏军。与此同时,第6集团军将沿着普里皮亚季河湿地部署,对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提供保护。第11集团军在黑海地区与罗马尼亚人协同主攻敖德萨,由奥地利将军、亚历山大·洛尔指挥第4航空队负责提供空中支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