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藏咽喉”——湟源(2)

提示:

1、 青海湖一年四季都可以旅行,但是由于气候的原因,旅游者大多集中在夏季前往,因为夏天的青海湖气温较高,夜间常有降雨,因此也较为湿润。每年八九月份,青海湖北岸有大片的油菜花开放,成为青海湖的一处主要景点。但如果旅行的主要目的是鸟岛的话,以五月份为最佳。

2、 如果是坐火车进藏,建议在西宁停留时安排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一线先行游览完毕。

海心山

位于湖中心略偏南,距南岸约30多公里,距鸟岛约25公里。全岛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形如螺壳。山顶海拔约3300米,山体略呈乳白色。古人曾有诗赞道:“一片绿波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

很久以前,青海湖周围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草原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泉眼,上有石盖,泉水因而常流不溢。后来两个道人去西天途中路过此地,师父让徒弟到泉中取水并特别嘱咐要盖好井盖。而心急口渴的徒弟取水后却忘了盖井,结果潮水汹涌而出。师父赶忙抓起附近的一座小山扔进水中,才将泉眼压住。但原来的草原早已变成汪洋一片,周围的人家也被淹没一空。后来,人们便把青海湖称为“赤秀洁莫”,意为“万户消失的地方”。而把这座压住泉眼的海心山称为“错宁玛哈岱哇”,意思是“海心大天神”。

这当然是个有意思的传说故事,其实海心山是形成于距今二亿年以前的三迭纪,也就是青藏高原隆起的时候。唐朝时还曾在岛上修筑过城池,随着历史长河的风雨吞没了所有陈迹,如今岛上留下的只是一些庙宇、僧舍、嘛呢堆等建筑了。

提示:在青藏公路(109国道)帐房宾馆处有游船可载去海心山,如果时间有限亦可放弃,因为虽然传说很有意思,但其实不过一个湖心岛而已,没甚么特别值得登岛一看的。

信仰民俗:玛尼堆(玛尼石刻)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

玛尼堆常常呈方形或圆形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玛尼石也是大小不一、形状不同。按照高原上人们的传统习惯,凡路过玛尼堆时,会口中念念有词,呼唤天神,祈求上苍的恩赐与神灵的保佑,去除灾难,得到幸福,并围绕玛尼堆转一圈,再添上一块石头。即使没有石头,也会添上动物头颅、角或羊毛,甚至自己头发之类的东西,由此日积月累而成堆。

刻在玛尼石上的内容一般都与藏传佛教有关。有佛经,其中以六字真言居多,还有其他一些吉祥语言,还有佛像、神像等,也有动物或妖魔鬼怪,内容非常丰富。人们不仅将玛尼石置于自己经常转经或出入的地方,而且有些人还会把玛尼石当作圣物供在家中,或者带到遥远的朝圣之地。

提示:为了尊重宗教习俗,建议旅游者们不要随意从玛尼堆上取走玛尼石留作纪念,可以到专门出售的地方购买。

信仰民俗:风马旗(经幡)

除了玛尼石,西藏还有随处可见的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各处被认为有灵气地方的五彩经幡。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

经幡有长有短,图案也各不相同。一般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每种颜色各有其含意,一般认为蓝色象征天空的,白色代表白云,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水,黄色是土地的象征。因此从上到下的排列也遵从蓝天在上、黄土在下的顺序。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有镶边的星火无字幡,多用于挂在民居房顶,颜色代表了这个家庭中最受尊敬的长者的生辰年号,铁年用白色,土年用黄色,木年用绿色,火年用红色,水年用蓝色。

新年里,几乎同一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换上新的经幡。此外,在所有重要的日子,人们也都会升挂经幡。还有许多地方,更换经幡有固定的日子,在更换经幡的这一天,人们会把众多的旧五彩经幡换下,再换上新的五彩经幡。据说,挂了一年的旧经幡可以消灾避难,于是众多的人还要加入争抢旧经幡的行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