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点也不考虑钱是不现实的,假的就是假的,伪装一定要剥去。实事求是才能发展生产力。乡镇企业的改革经验有许多种,从我们杭州万向节厂的实际来看,就是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达到高效益。一家企业若没有效益或低效益,就不是建设社会主义,而是吃社会主义,拖垮社会主义!
千方百计地获取最大经济利益,是企业的宗旨,但绝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见利忘义。利,是目标;义,是基础。只有从国家大义、社会道义出发,遵守社会主义的信义原则,企业才能获大利,得长利。
——1996年6月,《鲁冠球的义利观》
背景分析
义利之辩,这几乎是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人类命题。中国的哲学家孟子一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惹得后世的人们争论不休。
鲁冠球的这段话涵盖了中国人对“义利”认识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人们耻于言利,甚至将“利”与“资本主义”画上等号,宣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至于整个国家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20世纪80年代初,当市场经济的幽灵缓缓降临,民众基于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一批敢于冒险的小人物率先掀起了追求个人财富的浪潮,同时这也意味着一场历史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拉开了序幕;随着一个物质化年代的到来,其结果是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与失序,很多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也进行着一切不择手段的原始积累。
直到今天,究竟如何摆正义利的天平仍然是悬而未决的社会命题。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鲁冠球在义利面前作出了自己的认知和选择,那就是在肯定追求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坚守道德的底线,这一点做远比说要难得多。
行动指南
当利与义发生冲突时,聪明的人应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唯有守大义,才能得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