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富爸爸“穷”小孩(2)

 

生活自理,财务才会独立

父母生活费给得少,要么就训练自己清心寡欲、无欲则刚,否则就得自己想办法赚钱。台湾银行首任女董事长张秀莲,也用同样的观念去“穷”她的小孩。

张秀莲从日常生活做起,从小训练孩子独立自主。她家的小孩绝不会在吃饭时让妈妈追着跑,因为“时间到了不去吃饭,就没饭可以吃”。这句话听来轻描淡写,但是当过妈妈的都知道那有多难!

正因为张秀莲是说到做到的妈妈,她的小孩才能学会真正的独立,知道生活中没有侥幸,也不用想妈妈会替自己“擦屁股”。张秀莲说:“生活独立,财务才会独立!”“想要的东西,就自己想办法赚钱去得到。”她的4个孩子,小时候就会进厨房煎荷包蛋,即使一再失败,她也不会挽起袖子说:“妈妈帮你做。”张秀莲用煎荷包蛋的方式提供给小孩主动练习的机会,把能否自己煎好一颗荷包蛋作为小孩自理生活的重要起点。

打工体会赚钱难,附卡教他重信用

等小孩上了高中,想去麦当劳打工,张秀莲更是马上同意。一般父母听到小孩要打工,常常会投反对票,因为不缺钱用,认为打工很辛苦,而学生的本分就是要念书,等等。可是张秀莲希望她的孩子能够体会“要腰酸背痛地工作几个小时,才能换到几个汉堡”的辛苦。打工正是小孩感受金钱价值最有效的初体验。

在小孩上了大学后,张秀莲就提供一张信用卡附卡。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至少要出了社会,才有资格用信用卡,但是真的出了社会,他怎么用卡,也不会让父母知道了。与其如此,不如尽早让孩子拥有正确的用卡观念,既然要让他有这个观念,当然就该让他有一张卡。

在张秀莲眼中,学生时期的附卡其实是一个很有效的辅导工具,能让小孩早一点学习正确的用卡知识,并管理自己的信用。孩子怎么用这张塑料货币,父母也能透过每个月的账单小心观察,如果孩子出现过度消费的征兆,更能及早纠正,孩子的未来肯定为此受益无穷。

家书换生活费,一支牙膏也要记账

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是人之常情,更是天下父母心。可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给予他充分的物质生活真的好吗?台湾有许多知名企业家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反而只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费。孩子想要更多,就得自己设法获取,父母不提供。

“经营之神”王永庆管教子女的方式极为严格,他并不因为家境富裕就让孩子予取予求。孩子在国外念书时,王永庆每个月给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刚刚好”,而且要求孩子必须每天写家书,没有家书就没有生活费。家书里还必须报告每天的开销,就连买一支牙膏也要写进去。相对地,他的回信也会将自己经营企业的理念、方式及价值观写进去。孩子虽然不在身边,却依然能够受到他的熏陶,培养出良好的素质。他的小女儿王雪红更被视为“最成功的第二代”。她2006年以21亿美元身价,跻身为全球第365名富豪,这是台湾首位入榜的女性富豪,财富更直追其父王永庆。

全球首富拒留遗产,你却苦心移转

舍不得孩子吃苦的父母,通常还会担心自己身后,孩子怎么过日子。每年报税季节,出现最多次的话题之一就是遗产税怎么办?理财专家就会跳出来,告诉父母们利用每年的赠与额度,将财产慢慢转移给子女,或是利用保险合法避税云云。

可见父母们大多认为自己打拼了一生的财富,就是要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工作难找的时代,到处听得到“我爸是李嘉诚或郭台铭就好了”的言论,也在显示子女们都预期父母的财产会留给自己享用。

全球首富巴菲特为了不让子女对其财富有过度的期望,就曾经公开表示,他的子女不会得到他的大笔遗产。虽然他的确拨出60亿美元赠与3个子女名下的慈善基金会,但并不是赠与子女个人。这些钱只能拿来做公益,无法用在任何私人的用途上。

对巴菲特来说,他的财富是通过社会这个制度赢取的,当然也要还给社会。所谓“投对胎就可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想法,不符合靠着自己挣到巨富的投资大师的公平原则。而巴菲特的子女对父亲的宣言,也很自然的接受:“我们一直很清楚不会从父亲那里得到很多钱。”他们深知父亲拥有的财富,最终将会用来造福更多的世人,而不是少数的家人。全世界首富的子女对父母的财产没有妄想,正是正确的教育所致。巴菲特用身教、言教,避免子女变成骄奢的“新贵族”。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有效克制住消费欲望,自小培养出勤俭与理财的好习惯。“穷”小孩长大后,自然能成为“富”爸爸。

香港富豪余彭年在2009年初决定把他全部的财产(总数约174亿新台币)在他百年之后全数捐出。他说:“子孙要是没办法,留财产就怕害了他们;要是有办法,没留钱也一样会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