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能“管好”美国的金融吗?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6月18日公布了美国在金融市场监管方面的计划。该计划将寻求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督,尤其是增加对衍生产品和其他市场基础领域的管理,同时,将创立一个新的消费者保护机构,并给予政府对抗未来金融危机的新工具,以及开创一个与海外监管机构达成协调统一的监管模式。这一计划从顺应海内外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重建美国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信赖基础这一宗旨上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首先,金融服务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而市场的信赖是保证国内外金融资本汇集美国,使其金融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大海啸,让世人意识到,一批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利用他们独有的知识结构和由此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骗取了广大不知情的投资者的信赖,从而达到他们疯狂地追逐利益和转嫁风险的目的。为了防止这种病态畸形的业务再度出现,奥巴马政府正在从事前(比如加强监管等)和事后(比如提高破产处理的艺术等)的危机处理方法上,试图找到并努力弥补现有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漏洞。

其次,美国双赤字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是因为一直以来美国的金融体系发挥了管理世界财富的功能。而且,借助于美国金融体系的比较优势,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也能够顺利地主宰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如果今天美国政府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拿出实际行动来回应世界对其金融体系和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不满的状态以及要求其改革的呼声,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美国政府最担心的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的局面,从而导致美国双赤字的经济结构难以维系,美国的国家地位和美元的作用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每况愈下。这是美国政府最不愿看到的状况,奥巴马政府当然会全力以赴维护美国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全球金融危机也给美国带来了再造强盛金融体系、引领世界金融发展模式的绝好机会。目前,全球都在思考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来应对金融创新滥用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美国仰仗自己本土的(信息)优势,推出“后危机时代”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如果这种新模式被世界接受,那么,美国又一次创造了一个新标准!这会让美国金融体系占尽先机,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可能就会因为被动导入这种新的监管模式而不得不增加运营成本,降低了其金融机构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活力。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正在发生的游戏规则的变化,关注这种监管的新标准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全球。

奥巴马的这次改革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中国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加以借鉴:

第一,对越来越趋于混业经营的巨型金融机构,尤其要加强事前监管的力度。因为一旦它们出现问题,就很容易绑架政府动用纳税人的资金去挽救它们所缔造的“小社会”。否则,政府将承担更高的救市成本。当然,在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中,金融机构越做越大是市场发展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僵硬的分业监管模式上,就很容易让这种道德风险行为越演越猖狂,直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二,对于金融创新活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双刃剑特征。尤其是表外业务和场外交易业务,标准化程度低、差异化强、透明性弱,因此,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如何避免由于无知而陷入巨额亏损的结果,相关监管部门应该负起社会责任,设定投资高风险产品的准入门槛和机构提示风险的要求。当然,为了鼓励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开拓场外交易和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活动是推动一国经济附加价值提高的必要手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金融创新业务一网打尽,反而会扼杀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绝不能脱离基本面,靠金融创新的渠道来纯粹追逐资本市场的金钱泡沫,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充分监管,那么就一定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再次爆发重量级的金融大海啸。

第三,要恢复对金融体系的信赖,就要注重对消费者的保护。如果只关注资本市场中金融创新的能力和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忽视老百姓持续稳定的财富增长的需求,那么,总有一天这样扭曲发展的金融体系会被边缘化,经济发展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这种消费者保护不能仰仗当事人双方的努力,一定要借助第三方专业化团体的运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政府尤其要重视第三方机构的质量,否则,就无法保证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所赖以生存的“信用”环境能够长期维持下去。

总之,奥巴马正做着他上任以来最艰难的金融体系改革的工作。因为他面临的是如何增强金融体系活力和效率与保持金融体系健康稳定发展之间的两难选择:如果过于重视前者,就可能会使金融创新活动超越了实体经济所能支撑的限度;而如果过于强调后者,则可能会因为监管过度而使得本来在危机中已经失去了一部分战斗力的金融机构和市场更加丧失活力。那么,奥巴马能否交出一张令世人满意的答卷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