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无法对你不残酷(38)

当你理解到这个层面,你就会发现,你在和对方相处时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去做,遇到问题如何去处理。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可以让你为难的人,自然也就根本没有可以让你为难的事,因为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到那个境界,或许才是真正的“自由”!我在朝那个方向历练,各位呢?

从你对别人的评价中跳出来,反观才能看到自己的水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人生永远回避不了的问题——面对冲突和不一致

戚 益

依稀记得二十年前读小学时,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同桌之间“争地盘”,我要在桌子上多占些地方,你也一样,于是,两个人开始互相较劲,在那个年代,我们会发现,很多课桌上都是在中间画一条线,也就是“楚河汉界”,谁要是越界,肯定同桌小伙伴会用铅笔尖趁你不注意时扎你一下。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了不一致和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一直都在不停地遇到不一致、每一次都用惯用的方式去处理和解决,不管解决得好不好,反正是就这么随着岁月的流逝一点点在长大。

当我们成年后,在社会上,在生活中,我们更加能体会到我们在和身边人打交道时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观点上的不一致和行为上的冲突,如何成熟地去面对这样的不一致,并能采取成熟的方式去解决它,成为我们每个成年人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

举两个特别常见的例子:1.你的朋友管你借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你怎么答复和怎么做;2.你管你的朋友借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不管是什么原因,你想过没有,结果会怎样。

这问题可能是很多年轻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处理得好成为一个人成熟的很重要的标志。对于1,你可能会很为难,因为你的钱也有用处或者这个数额对你来说比较大,超越了你可以借出的界限,或者你心底里就不愿意借钱给别人,或者,你比较关注是对方会付给你可观的利息或者对方有没有偿还能力等等,所有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合理的,那到底如何处理才是好的方式呢?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本质是你的金钱观的问题,解释一下,你应该想好,我手头可流动的现金,有多大比例或数额是可以外借给朋友并且不关心他拿钱去做什么的,借出这些我心里是舒服的,有多大比例我是可以借给朋友去救急的,有多大比例我是可以借给极个别“特殊关系”的人的。这些“原则”就是你的金钱观的一部分,按照这些原则做事是能够让你心里舒服的。因此,当你的朋友来找你借钱时,你实际上只需要对号入座,现在的问题则是,对号入座之后,如何去解决“情面”问题,个人认为,“情面”问题的本质是“真诚”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情面”问题的方式就是直截了当地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的处

世原则表达出来,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情面问题往往精巧措辞、再加上搜集各种理由来作为支持自己的证据或搪塞,常常欲盖弥彰,适得其反。我们不妨模拟一下,朋友找你借5万,你的心理舒适界限是3000,你完全可以坦诚告知朋友,“我一会儿就给你取3000立马借给你,3000以下是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再多,我心里会不安,我就是这么大的承受能力,再多我心里会不舒服,我体会你用钱的急迫,你开口借钱心里一定也很为难,作为朋友,我想你也能体会我的感受,支出再多的钱我心里也为难也会不舒服。如果你特别着急,我可以帮你再向身边的朋友借,大家凑一下,先解你燃眉之急……”你的坦诚相告会让对方将心比心,不会再因为没达到他的目的而对你有猜疑或不信任,把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感受直接告诉对方,并请对方理解,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同时,告诉对方,除了直接借钱以外,你还可以为帮助他做些其他的努力。对于2,本质和1是一样的,你有困难,要解燃眉之急,第一关是要为对方着想,不要为了自己借钱死缠烂打或把哥们儿义气和朋友面子等挂在嘴边,那样只会说明你把友情当成了换取利益的筹码而已。当你能从心底里想到对方可能的难处和坦诚告知自己的想法时,你就至少已经赢得了对方的尊重,我们也模拟一下,“我最近遇到困难,急需5万块钱,我现在手头的积蓄不够,想跟身边朋友借一下,你看你手头是否方便,在你觉得合适的范围内尽可能帮兄弟一把,多少都行,别耽误你那边的事就行,这个钱我***时间之内一定还你。”当你为对方考虑到位的时候,对方自然就不会把这个事当成压力,要知道,你跟朋友借钱,是在给朋友施加压力,所以,你要做的是要为朋友释放压力,告知朋友量力而行,朋友自然会为你着想。

要知道,把你自己的承受能力告诉对方,是最坦诚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承受能力和感受界限,这和每个人有多少钱没关系,和道德也没关系,只是个人成长经历和阅历导致的每个人的“舒适度”不同,你让对方了解你的舒适度,只要他是朋友,自然会在你的舒适度内行事,就像真正的好朋友一开始和朋友一起喝酒但都会在朋友快喝醉之前帮朋友拦酒一样,因为作为朋友他知道你的界限和舒适度,同样,你了解了朋友的舒适度,也自然要在他的舒适度内行事,这样,当你们遇到不同不一致时,把你心里的舒适度告诉对方,不要编理由和托辞,对待朋友不需要理由和托词,只需要表达真实的感受并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感受,你就会最大限度的解决你和朋友之间的不一致,并且,你们之间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打交道的增多越来越默契和友好。

洞察自己的模式,了解对方的模式,理解你们之间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成长经历和阅历经验不同,所有的不同都是合理的。这样,双方都在对方合理界限内行事。

浅谈“励志的书有用吗?”

戚 益

刚打开电脑到这里,看到置顶的一篇文章,于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浅见供各位同学参考:

看了问题后面的很多回复,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想到自己当年上大学时看了些许的励志书,而一段时间后又对这些励志书嗤之以鼻,甚至很气愤,当时给自己看完励志书后的收获进行了一下总结:1.缓解郁闷的心情,让自己产生点激动。2.让自己本来浮躁的内心变得更浮躁,好高骛远。3.为自己的表达增加一点谈资和素材。此外,励志书对于部分很有个性的大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个成长阶段中具有成瘾性。综合以上,当时得出的一个总结就是,让自己好高骛远更加浮躁的负面意义远远大于其他两项正面意义,不过这是七八年前的总结了。

仔细想想自己似乎有四五年不看励志书了,准确地说是只看书名、前言和目录。就这个置顶的题目“励志书有用吗?”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如下:

1.书本身无所谓有用无用,一定是取决于看的人,就像看这个网站文章的每个人看的文章都一样,但绝对每个人的感受、收获和对自己行为的指导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2.励志书是否有用的问题背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看书的人在看书之前对“看书”的期待和希望是什么?(1)你是希望缓解一下自己郁闷的心情,让自己兴奋起来,对前景充满希望?(2)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想从书中找到解决你的问题的方法?(3)仅仅是当个故事书看,了解一下人家的趣闻轶事?(4)因为别人看,自己也得看看的从众心理……

3.如果你的目的是(1)(3)(4),读读励志书是完全可以达到你的目的的,而且励志书的积极正面意义会潜移默化地让你具备进取心、上进心和对未来的积极心态。

4.问题是第(2)个,毫不夸张地说,询问“励志书有用吗”这样问题的人绝大多数是希望从书中找到解决自己现实问题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我想分享的是,这种

“期待别人来给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的心态是不好的,能解决你自己问题的一定只有你本人,我们面对别人的思想、书籍、文章,甚至是有机会和专家当面沟通,我们抱有的心态应该是通过了解对方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来反观自己思维模式中的“盲区”,也就是你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不是解决你问题的工具,而是能让你更高效、科学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工具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你通过了解对方的经历、奋斗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后,能够反观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的角度、偏见、先入为主、恐惧心态、逃避心态等等,只有你真正发现了自己问题背后的问题后,你自然会想到解决你问题的方法、工具。

反过来想一下,要是通过看别人成功的故事自己也能成功,别人的故事能解决你的现实问题,世界早就进化到无比完美的地步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