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到“再富也不能富孩子”(1)

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都没有,连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没有,即便才华横溢、成就斐然,都不算是一个健全的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过去中国人说:“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而今,中国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富了。但是优越的物质似乎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羁绊。

于是,中国的父母开始反思,究竟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在此背景下,到底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还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们陷入了困惑。

曾经看过著名作家叶倾城的《父亲的小女儿》一文。故事讲的是日本著名作家森欧外的女儿森茉莉,童年时是父亲的公主,受到百般宠爱,玩具、食品均从外国进口,过着奢华的童年生活。可是,在她18岁时,父亲永远的离她而去。于是,森茉莉从公主变成了灰姑娘,精神支柱、物质生活均陷入窘境。更糟糕的是,她不会生活——“住了10年的房间都从不打扫,孩子出生后亦不会照料,对扫除、洗衣、裁缝等家务皆无能,同时还犯了奢侈的毛病。”终于被迫两次离婚,潦倒终生,沦为一个孤寂的老太婆。

我之所以引用这个故事,实是缘于“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已经异化,正误导着众多家长。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家长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加之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形成了诸多的“421”的独特家庭模式。孩子成了宝贝,受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共同关爱,集6位长辈万般宠爱于一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特别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由于当年生活困难,觉得子女受了苦,心中总是怀着愧疚之情,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孙辈进行物质补偿,千方百计地宠爱甚至溺爱孙辈,无原则地满足其物质需求。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森茉莉的潦倒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森欧外溺爱造成的苦果。由于长辈的溺爱,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理念。他们追求名牌、不珍惜金钱、不懂得节俭、不尊重长辈、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

成千上万的“森茉莉”们,如果离开了长辈的呵护,是否还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委实令人担心。千万不要“富养”孩子,溺爱儿女,而要教会他们做人、生活,照顾自己及他人。否则,爱他就是害他。

在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尊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雕塑所要表达的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原来,那只苍鹰为了加速实现飞遍七大洲四大洋的伟大理想,练就了高超优雅的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只飞了4天就饿死了。那匹奔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给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换到农夫家,而后又嫌农夫喂的饲料少,要求再换主人,最后到了皮匠家——不必干活,饲料又多,好不惬意。然而没过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剥下来做了皮革。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