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梦的起点 走进华尔街

第一章 梦的起点  走进华尔街

献身投行

1997年初夏,当世界还不知道什么叫“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我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硕士毕业。

初出茅庐的我感到前路茫茫,于是“从大流”跑去报考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以下简称投行)。一方面是抱着“怕吃亏”心态,另一方面则源于虚荣心,感觉在投行工作看似又型又酷,但另外还有两个更主要的原因。首先,我对社会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借用索罗斯(George?Soros)的说法,我是通过金融这个窗口去了解社会的运作。我时刻渴望身处一个最好的学习环境。当时投行精英云集,周边的同事乃至老板都是某些方面比我能干的人,确实是一个提升自己学习层面的上佳机会。此外,我亦想在纽约逗留工作几年。投行是少数愿意帮助员工办理工作签证的雇主,所以报考投行,更是顺理成章。

那时候,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包括贝尔斯登(Bear Stearns)、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美林(Merrill Lynch)、高盛(Goldman Sachs)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所以,当我同时收到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两份聘书,实在喜出望外。

衡量再三,我决定加入有“美国债劵王”之称的雷曼兄弟。虽然天意弄人,2007年一场金融海啸的巨浪淹至,两间愿意聘用我的投行,最后成为难兄难弟,双双破产收场;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合并,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则变作传统银行继续经营,但这已是后话。

至少这十多年来,我见证了独立投行由盛极至衰亡的历史。不过,我相信将来投行的业务,在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下,仍有可观的发展。

成功总在第二次

在美国投考工作和亚洲不同,一般都没有笔试(即所谓的aptitude?test),录用与否,全看面试的表现如何。偏偏投行的面试内容不着边际,因为他们比较想知道阁下本身的个人性情(personality)多于一切,所以非常主观。如果阁下生来就高大威猛(我相信这可能是第一次投考雷曼失败的原因!?)、貌美如花、冰雪聪明,又或口若悬河,均对面试颇有帮助,甚至可能是获得录用的决定性因素。若你发觉整个面试中,对方都和你风花雪月,那么恭喜你,成功了!

第一次投考雷曼兄弟失败,但我留存那封拒绝信函。硕士毕业再次投考雷曼兄弟时,我学精了,知道自己可以反客为主:若没有什么话题可说,或者问题只集中于一些自己不懂的技术性问题,大可装作对负责面试的高层非常有兴趣,反过来狂问对方问题。这招对一些有强烈需要被爱感觉的人,特别有效。

第二次求职于雷曼兄弟,我终于成功过关了!我在华尔街投行的日子,亦正式开始。

读书导航